“珍珠王”的產生 -- 消費者心理價格“錨定”

博主按: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這句話如果放在營銷上,大概可以說成是“世上本沒有需求,有了賣的人也就有了需求”。雖然不那麼經得起推敲,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供需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某一段時期內)並不決定商品價格。因爲消費者的心理並不是理性的,尤其是被忽悠了之後。大概學習過消費者心理學的朋友都會知道這樣一個故事:原本一文不名的黑珍珠是如何被捧成了稀世珍寶的故事。這個故事形象的解釋了消費者心理學的一個方面:關於價格的“錨定”。當然,黑珍珠最終能有這麼高的價格基於它的稀有性和它的美麗,但這世上稀少的東西還少嗎?美麗的東西也要靠發現啊。是吧?:)

 

“珍珠王”的傳說: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開始,意大利鑽石商人詹姆斯•阿薩爾逃離歐洲到了古巴。他在那裏找到一條謀生之道:美軍需要防水錶,阿薩爾通過他在瑞士的關係,滿足了美軍的這一需求。

    大戰結束,美軍不再買防水錶,阿薩爾和美國政府的生意也做到了頭,還剩下幾千只瑞士表庫存。日本人那時需要表,但是沒有錢,不過他們有的是珍珠——車載斗量的珍珠。不久,阿薩爾就教兒子做易貨貿易——用瑞士表換日本珍珠。生意很興隆,沒多長時間,他的兒子薩爾瓦多•阿薩爾,就被人們稱爲“珍珠王”。

    1973年有一天,“珍珠王”的遊艇停靠在法國聖–特羅佩。一位瀟灑的法國年輕人,讓–克洛德•布魯耶從鄰近遊艇上過來拜訪。布魯耶剛賣掉了他的空運公司,用這筆錢爲自己和年輕的塔希提妻子在法屬波利尼西亞買下了一座小島——珊瑚礁環繞着蔚藍海水,堪稱人間天堂。布魯耶對薩爾瓦多介紹說當地瑩碧的海水中盛產一種黑邊牡蠣——珠母貝。這些黑邊牡蠣的殼裏出產一種罕見之寶:黑珍珠。

    那時候黑珍珠還沒有什麼市場,買的人也不多。但是布魯耶說服了薩爾瓦多合夥開發這一產品,合作採集黑珍珠到世界市場上銷售。但是薩爾瓦多首戰不利:珍珠的色澤不佳,又灰又暗;大小也不行,就像早期步槍使用的小彈丸,結果薩爾瓦多連一顆都沒賣掉,無功而返,回到了波利尼西亞。事情到了這種地步,阿薩瓦多本可以放棄黑珍珠,把庫存低價賣給折扣商店;或者搭配上一些白珍珠做首飾,推銷出去。但薩爾瓦多並沒這樣做,他又等了一年。他們努力改良出一些上好的品種,然後帶着樣品去見一個老朋友,哈利•溫斯頓,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寶石商人。溫斯頓同意把這些珍珠放到他第五大道的店鋪櫥窗裏展示,標上令人難以置信的高價。同時,薩爾瓦多在數家影響力廣泛、印刷華麗的雜誌上連續登載了整版的廣告。廣告裏,一串塔希提黑珍珠,在鑽石、紅寶石、綠寶石的映襯下,熠熠生輝。

    不久前還含在一簇簇黑邊牡蠣殼裏,吊在波利尼西亞海水中的繩子上,“養在深海人未識”的珍珠,如今來到了紐約城,環繞在最當紅的歌劇女明星的粉頸上,在曼哈頓招搖過市。原來不知價值幾何的東西,現在被薩爾瓦多捧成了稀世珍寶。就像馬克•吐溫曾經在《湯姆•索亞歷險記》中描寫的那樣:“湯姆無意中發現了人類行爲的一個重要定律,那就是要讓人們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做這件事的事機會難以獲得即可。”

 

 

黑珍珠基本資料:

生產黑珍珠的珍珠貝母是一種會分泌黑色珍珠質的黑蝶貝。黑珍珠的美在於它渾然天成的黑色基調上具有各種繽紛色彩,最被欣賞的是孔雀綠、濃紫、海藍等彩虹色,它強烈的金屬光澤會隨着珍珠的轉動而變換,不是其它改色珍珠可以比擬。 目前黑珍珠只有兩個主要的天然產地:一是波利尼西亞羣島的大溪地島,產出全球95%的黑珍珠;二是庫克羣島的彭林島和馬居希基島,產量佔總產量的4%。其它太平洋島嶼產量不足百分之一。這兩個地區同居於太平洋中南部,故又稱黑珍珠爲黑色南洋珠。優質黑色珍珠的年產量估計不超過15萬顆,其中40%通過一年一度的國際拍賣會出售。大多數黑珍珠粒徑集中於9mm至10mm之間,大約有6成以上黑珍珠粒徑不超過11mm。因此一般把11mm作爲黑珍珠的珍品的界限,而15mm以上精圓形黑珍珠因非常稀有,連現成的可參考市場價格都沒有,足見其昂貴稀有。

 

 

發佈了44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22 · 訪問量 41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