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暴力維權看消法的短板

 

馮強/文

 

前段時間,某名人砸西門子冰箱維權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說實話,該名人我孤陋寡聞不認識,但這種維權方式,以我多年的服務體系工作經驗,卻也聽聞和見識過不少。

 

說實話,進口品牌在國內一直是強勢的,砸奔馳、牛拉寶馬等等事件曾經見過報道,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其在中國的銷量(就算有影響,這也是暫時的)。事後仔細想想,其實不論哪個品牌,售後完全不出問題的產品,是不存在的。關鍵是如何處理,如何通過服務來挽回消費者對品牌的信心,是一個有社會責任心的企業應該花大力氣做的事情。但除了要企業有良心,是不是需要我們的相關法規更嚴密,執行更強勢一些呢。

 

不可否認,很多進口品牌的整體質量和工藝水平比國內的類似產品要高出一截,但售價比國內的也要高出一大截。對於消費者而言,哪怕是萬分之一的質量概率,對於買到這樣有質量產品的消費者就是100%的問題。名人有一定的社會知名度,通過微博等媒體形式,很容易進行投訴和維權。所以,採取暴力維權的,其實名人並不多見(真正的名人,注重形象更重要一些),反而普通消費者居多。但是,因爲名人的暴力維權的不多見,以及其本身的影響力和可報道、可娛樂性,所以引起的關注更多,廠家也相對重視得多。

 

出現暴力維權,我認爲主要還是國內關於質量缺陷的定義和監管法規並不嚴密,並且可操作性差,這給一些強勢品牌留下了操作的空間。用戶的問題得不到正面的解決,很容易造成消費者採取過激的形爲。

 

對於廠家而言,如果對消費者小的問題,小的投訴予以積極跟進和解決,我相信走到暴力維權的情況將少很多。當然,以我做服務的經驗,也確實存在一些消費者無理取鬧,自己使用操作不當(比如家電遭雷擊、電源錯搭動力線燒燬等)造成的問題,在廠家、質監部門均做出鑑定後仍無理取鬧,大鬧賣場,甚至採取公開砸產品的暴力“維權”的舉動。對於這樣的消費者,國內的很多品牌一般不如外資品牌強勢,爲避免媒體的渲染造成不良影響,往往採取息事寧人的解決辦法。

 

對於不合理的維權訴求,廠家不敢說“不”,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們相關法規的問題,除了消費者,其實廠家也需要維權。資本市場有個說法是“劣幣驅逐良幣”,在售後方面,其實也有這種問題。對於不合理的暴力維權,廠家採取了更多的資源傾斜,這勢必影響合理訴求的消費者的利益(因爲每一個廠家售後服務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對於媒體而言,不論青紅皁白,反正有熱鬧就報道,往往會誤導公衆的判斷。其實,對於售後服務或質量糾紛,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制定嚴密的“消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來解決。對於提供不真實信息的廠家或者所謂“維權者”,誰違規,就讓其付出大的代價,這樣的結果,才能真正營造一個和諧的消費環境。

 

最近某品牌的嬰兒奶粉在全球範圍按產地和批次進行召回,但對國內銷售的(可能是代理或海外代購渠道)卻置若罔聞,這完全是因爲我們無“法”可依的結果。我們的“消法”,已是快20年的老版本,相關細則也沒有詳細的支持和司法解釋,已經完全不適合現在信息化、網絡化的快速消費時代。除了消費者的權益應該保護,合法經營和提供完善服務的廠家的利益也應該保護,這樣的“消法”纔是公平,經得起實際檢驗的法律。

 

最後,希望新“消法”早日出臺,改變現在的國內售後服務亂現。

發佈了280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50 · 訪問量 153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