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後知後覺者

成功的後知後覺者
——從溫伯格系列著作說開去
■章柏幸

首發於http://www.gmw.com.cn/01ds/2004-04/21/content_15749.htm

 

  清華大學出版社結集出版了美國軟件思想家傑拉爾德·溫伯格(Gerald Weinberg)作品的中譯本。溫伯格在軟件人文方面的努力在國際上是有盛譽的,他也因此成了進入美國計算機名人博物館的第一批名人。我有幸在其尚未全部面市之前見到了系列叢書的全貌,結合到自己在產品和管理方面的努力,忍不住寫下了這些拋磚引玉

的文字。

  我們常說,現在國內翻譯引進國外優秀著作總要落後三五年。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但卻未必是壞事。實踐出真知,好書也需要時日的檢驗。溫伯格的書讀起來淺顯易懂,想起來意味深長,在軟件業最發達的美國一暢銷就是20多年,這對於一個發展迅猛的行業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原因何在?筆者認爲,溫伯格的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始終在向讀者傳達一種思想,即軟件爲人類自身服務的思想。這種思想,直到現在,還常常會給軟件從業人員帶來醍醐灌頂的感覺。這正印證了一句俗話:“技術日新月異,思想永不過時。”

  溫伯格自稱爲“thinker”,把這個詞翻譯成“思想家”有點兒過。我冒昧揣度大師的意思,大致是謙稱自己對軟件人文這一領域的一些初步思考。人類的思維是無限的,個人的思想卻有着非常大的侷限性。因此溫伯格先生也沒有託大,願意用一個和我們平等的姿態來考慮一些有趣的問題。在溫伯格的自傳裏他談到,從很小的時候他就開始試圖搞清楚“巨型大腦”(當時的計算機)的思想,並據此來了解更多的人們的思考。溫伯格談到了兩個原理:原理一,人幾乎是所有問題的根源;原理二,我是我大多數問題的根源。其實我們可以說第三個原理:思考是所有成功的根源。這一點,溫伯格輕描淡寫地說:“明白自己在做什麼。”

  好一個“明白自己在做什麼”!讀者可知,這世上有幾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X知X覺者

  兩年前,在一次公司銷售和客戶的聚會上,我笑稱那些購買我們軟件的客戶是“先知先覺”者,有可能購買我們軟件的客戶是“後知後覺”者,而那些對我們的軟件毫無興趣的廠家則被冠名爲“不知不覺”者。這一“知覺”理論立刻遭到了朋友的圍攻,意思是說我恨不得把自己的軟件當成客戶企業的救世主似的。

  其實,回過頭來想,恰恰是在我們自己的生活當中,這種“知覺”的論調反倒顯得很是合適了。再經過溫伯格先生的著作,我們發現,“知覺”論還可以用在軟件開發上。

  把人分成3類,並不是我發明的,所以經歷了時間的檢驗,沒錯。這裏我要說的是,現在我們把軟件企業和軟件項目開發也分成3類,至於是否合理,需要實踐檢驗和讀者的定奪。

  做管理的朋友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好多“木頭”怎麼點也點不透;有幾個“棟樑”,你給他闡述清楚之後,做事非常沉穩;或者還有個把“機靈鬼”只需要你點頭示意即領會“聖意”。然後你發現,“木頭”積壓在倉庫裏,“棟樑”挑起了公司的重擔,而“機靈鬼“則全要看運氣,有的能讓你輕鬆無限,有的卻給你帶來無窮麻煩。這裏說的就是員工中的“不知不覺”、“後知後覺”和“先知先覺”。

  先知先覺者總是走在時代的前列,他們對於外界的體會和感悟非常敏感。他們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預測出未來世界(自然、社會、人類、行業、軟件等等)的種種趨勢,在常人的眼裏就是先知和天才。先知先覺者在這個世界上分佈非常稀薄,他們是時代的智者,往往能夠帶來一個全新的發展方向。風險理論告訴我們,收益愈大,風險愈高。也就是說,先知先覺者相當於我們行業的開路先鋒,思想、理論、方法、設計、技術等等的革新都來自於他們,同樣的挫折也屢見不鮮。然而他們大多得到人們的景仰,望着其項背看其領跑或者跌倒。

  天才需要成長的土壤,這個土壤不是上帝扔下來的,而是一代又一代革命羣衆奮鬥創造的。正是這一羣人,我稱他們爲後知後覺者。他們是時代和行業的中堅,他們最大的優點是能夠在經驗的基礎上踏實前進。他們似乎不像先知先覺者那樣敏銳和犀利,但是,一旦他們認識到了問題的重要,就會以一種看似遲鈍卻能排山倒海的氣勢佔領每一片陣地。事實上,這個社會中的絕大多數實幹家都屬於這一類,他們能夠很清楚地知道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根據時代和行業的現狀,以及自身的經驗和積累,穩步地建立事業的基石。

  產品知覺論

  根據原理一,人幾乎是所有問題的根源,企業和產品亦然,我們認爲,企業和產品也有其“知覺”。

  企業的知覺來自於決策層對於市場和趨勢的判斷,而由於決策人員和企業文化易變的因素,所以知覺論更適用於單個的產品(包括有形產品、無形服務、企業文化等)。先知先覺的產品一般而言會對市場有一個超前的預測,他們宣稱其服務對象是未來的人們。而在軟件業,所謂的先知先覺則主要指經營者能夠有非常敏感的嗅覺和洞察力,能把握未來幾年的軟件需求,從而進行應用方案的設計、前衛體驗理念的構建。軟件產品的方向無外乎民用推廣、行業應用和技術突破3個部分。如果你們真正瞭解人民,人民羣衆將會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你們的概念;如果你們真正把握行業的需要和政策,龐大的產業界將會以百倍回報於你;如果你們能夠突破技術壁壘、設計先進工藝,總有一天將會聞名於世。

  然而,有的先知先覺企業並不輕鬆,他們孤獨如尼采,稱其思想是屬於未來的,是屬於22世紀的。或許他們並不能體會到傳統意義上成功的快樂,但是他們必將贏得世人的尊敬。還有的先知先覺者則比較幸運,例如貝爾的電話、諾貝爾的炸藥,都讓其名利雙收。在軟件界,如10年前的辦公軟件家庭化,給金山的WPS和微軟的Office帶來了不少商機;近兩年發展的無線技術,孕育出藍牙和移動IP等等,直至近日如火如荼的迅馳技術,都是先知先覺的典範。特別是在一些尚未發掘的領域,先知先覺的企業更是大獲暴利,比如說最早的Windows 3.2操作系統、1998年以前的NetScape和Hotmail,還有正在走向焦點的google等等。

  先知先覺者屬於時代和行業的先鋒隊,其成功一半是天才,一半是運氣。而後知後覺者則不同,他們的成功百分之九十九來自於學習和勤奮的時間。就是這一羣看上去憨厚不堪、做起來樸實無華的實幹家,他們能夠根據時代和行業的現狀,以及自身的經驗和積累,進行主流產品的開發、生產和實施。他們不一定掌握最新技術,但是他們最瞭解客戶現在最需要什麼。他們不排斥新發明,但是他們更關心他們能夠爲社會創造實實在在的價值。一般來說,後知後覺者的資本和經驗都非常充足,使他們保持中流砥柱位置的根本在於其能夠正確認識到自身和外界的差距,從而去調整策略,實現優勢互補。

  後知後覺者給人的感覺總是後來者居上,這在軟件業尤爲明顯。例如說,IE 4.0~6.0系列版本,從微軟意識到網絡時代後,用超凡的毅力將Netscape從1997年前的瀏覽器壟斷地位擠到了3.4%,可謂壯觀;永中Office是近2年崛起的國產辦公軟件的佼佼者,通過其本地化意識已多次讓微軟在政府採購中無功而返;其他的後知後覺者還有SQL Server和金蝶ERP等都取得不俗的戰績。

  不知不覺者總是期望奶酪永不改變,他們不能夠成功的原因在於整天渾渾噩噩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要麼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要麼是自以爲是、不知天高地厚;他們來自四面八方,倒向五湖四海。在軟件業中也有絕好的例子,Windows CE操作系統、Turbo Linux、Fanso網站等等都在此列。

  從不知不覺到後知後覺

  根據原理二,我是我大多數問題的根源,我們得到,要從“不知不覺”中走出來,最重要的是要認清自己的現狀。

  從數量上說,先知先覺者不超過0.01%,後知後覺者不超過1%,而不知不覺者正是還沒有認清自己的現狀的99%。而從成功的概率上說,先知先覺者50%,後知後覺者99%,不知不覺者0.01%。

  我們發現,企業的知覺並不一定能夠保持一致,因爲每個企業都會有其專長和優勢,唯有認識到自己的現狀時,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從微軟的表現看來,其20%是先知先覺者,50%是後知後覺者,而剩下的30%還在不知不覺。

  不難發現,後知後覺者將成爲時代的主人,而從不知不覺到後知後覺之間,僅僅只有一步之遙。那就是,明白自己在做什麼,認清楚這個社會需要自己做什麼,然後,一邊思考,一邊耕耘,世界就完美了。

  溫伯格認爲,優秀的專業程序員是可以培養出來的;我認爲,不知不覺者是可以通過思考轉變爲後知後覺者的。至於具體怎麼轉變、轉變的快慢,就要看個人造化了。但是隻要堅持思考,原來的天塹也就能成通途了。

  後知後覺者並不在乎一時的成功,他們看重的是長期的成功,而這種成功,也永遠不可能一蹴而就,這也是我在本文開頭說引進國外優秀著作有時落後三五年並不是壞事的原因。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try { showAd(3,0,1); } catch(ex){} </script>
發佈了43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 · 訪問量 8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