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項核心度量》筆記1-軟件涉衆想要什麼

《五項核心度量》第一部分“軟件涉衆想要什麼”
軟件涉衆(stakeholder),即客戶、管理者和開發者等,他們想要的是具有可預測性的工作。當前,已有一定比例的軟件組織達到了這個目標。他們證明了這一目標的存在性,正如科學家們所聲稱的:有序的軟件開發是可以實現的。這並不是說實現它很容易,而只是說它是可能的。
我們所說的可預測性指什麼呢?我們的意思是,一個具有一定級別生產力(productivity)的項目組織能夠在計劃的時間(time)框架下,消耗計劃數量的努力(effort),而完成所要求的功能(work) 。這裏我們所指的工作結果,即產品,將能達到計劃中的可靠性(reliablity)級別。這五個要素(斜體字表示)是能夠被測量的,因此,我們稱之爲度量法(metric)。顯然,這些測量將帶來可預測性。
--------------
涉衆對軟件的期望很低,那就是可預測性。這說明長期以來我們的軟件都沒有做好這一點。其實在管理中,我們一樣沒有做好。只有少數做好的,要麼是司空見慣,要麼就是特別卓越。
比如說預算和決算,有多少企業的決算最後能夠很好地符合預算呢?
要可預測,就要在整個過程中安插各種測量量,通過測量這些數據,來了解項目進展情況,這時候會產生四個問題
1,如何尋找這些測量量
2,如何測量這些測量量
3,這些測量量是否可信
4,如何通過這些測量量進行過程的改進
從定性到定量一般需要考慮的就是這四個問題,但是我們往往只注重第二個。而忽視了1,3,4三個絕對同樣重要,甚至可能更重要的問題。
針對1,尋找合適的測量量,最關鍵是要結合企業或項目的實際情況,這是量化管理的第一步,我們往往會照搬照抄,而忽視這一步驟本身的重要性。直接採用其他企業的所謂經驗,必將導致這些經驗的失效。直接套用某些測量依據,可能會產生極大的浪費。
針對3,測量量的可信度,將直接決定測量的質量,流於形式的量化管理,實際上是對量化的最大的阻礙。比如說我們要量化員工工作時間,我們需要真實測量的是,員工在大於某個比例p投入工作情況下的具體工作時間。p=1,就是全身心工作時間,p=0,就是正常上班時間,p=0.5時,可能可以稱爲有效工作時間,諸如此類,針對不同的企業特點,我們的p選擇就會有很大的區別。而實際上,p的選擇反過來影響了第1個問題。
針對4,是量化管理的目的,試問,有多少企業,有多少項目,真正應用這些量化的結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