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三年內用100萬機器人代替工人

 

中國製造業使用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力的趨勢已現端倪,令人不禁想起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討論過的“工人和機器之間的鬥爭”。富士康三年內引入100萬臺工業機器人,是否會排斥勞動力,對就業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形成壓力?專家認爲不必過分擔憂。

  五成工序可用機器人,短期不現實

  7月29日,富士康科技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在深圳出席員工聯歡晚會時對媒體表示,目前富士康有1萬臺機器人,明年將達到30萬臺,三年後機器人的使用規模將達到100萬臺。未來富士康將增加生產線上的機器人數量,以完成簡單重複的工作,取代工人。

  富士康是中國最大的電子代工企業,也是全球最大電子代工廠商之一,據郭臺銘透露,目前,富士康的員工總人數已經接近120萬人,其中大陸員工超過100萬人,僅深圳就超過40萬。

  《第一財經日報》由富士康對外招聘公告瞭解到,富士康已專門成立自動化機器人產品處(AR),位於深圳市寶安區富士康鴻觀科技園,隸屬於富士康科技集團SHZBG鴻超準產品事業羣。

  該產品處主要致力於設計製造與應用機器人生產所必需的控制器、減速器、伺服馬達、感應器等關鍵零組件,開發製造各類型的機器人,擴大應用至精密加工﹑LCD 等生產領域。

  公司計劃在焊接、組裝、搬運、噴漆、檢測等生產現場引入機器人工作站。

  公開資料顯示,富士康近兩年正在全國各地招攬機器人應用工程師,以維護生產線上機器人正常運轉。而富士康晉城工業園自動化機器人事業處與相關學校還共建了“機器人”實訓生產車間,專門培訓機器人應用工程師。

  種種跡象均證明,富士康已將擴大機器人使用的轉型戰略付諸實踐。

  不過,在電子產品的生產流程中,工業機器人只能在部分環節取代人力。

  “類似手機等高精細產品,全面應用機器人是不現實的。”一位從富士康離職不到一年的製造主管昨日對本報表示,在富士康主營的手機代工業務,機器人主要應用領域還是在前端的高精度貼片和後端的裝配、搬運環節,在絕大部分中間製造環節,還是必須用人工。

  機器視覺製造商美國康耐視有關人士指出,從理論上講,目前大陸電子製造業50%的工序都可以用機器人替代,但實際上大規模投入機器人的資金需五年才能收回成本,且涉及到生產線工藝流程的改變。因此,即便對於成熟的電子製造企業,用機器人替代工人,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專家:短期衝擊有限,長遠有利

  勞動力市場有關專家認爲,工業機器人相對中國勞動力主流尚不具備成本優勢,替代現象主要發生在局部工種,而且總體上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最終有利於擴大就業。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勞動力市場研究室主任張麗賓向本報記者指出,類似富士康使用機器人這樣的事件,對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是複雜的、綜合性的。從短期看未必會形成突出的替代效應,從長期看則是正面的。

  “首先,從局部來說,確實會對部分勞動力產生替代效果,但是我們要看它替代的是哪一部分勞動力,可能是簡單勞動力,而且正是現在供應短缺的那一部分,因此不會造成很大的失業,反而正好可以解決局部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問題。其次,從長遠來看,機器替代人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單位勞動創造的價值更高,有利於經濟水平的提高,最終會有利於就業的擴大。”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主任、勞動力市場研究所所長黃任民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則認爲,所謂以機器人代替工人,就目前階段的中國來說,還不現實。

  “機器替代工人是一個大趨勢,但它是個慢慢的、漸進的過程。”黃任民表示,目前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也只是個別崗位由機器替代工人,並沒有普及,因爲機器過於昂貴。而中國代工企業的利潤空間特別小,事實上很難做到大規模使用工業機器人。

  至於如何應對短期內所可能造成的局部衝擊,張麗賓認爲關鍵在加大人力資本投入,讓被替代的工人能夠較快轉向新的崗位,“比如提高技能,找到一份操作、維護機器人的工作,或者進入由於引入機器人而產生的一些新的部門。”

發佈了2356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30 · 訪問量 411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