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沒有最佳選擇!彷徨時,要用「直覺」取代「比較」

我們通常什麼時候最煩惱未來就業的問題?據說是在初三、高三、大四、工作第3年、工作第15年時。初三、高三、大四是煩惱該繼續升學,還是直接就業;工作第15年則是思考究竟要在公司工作到何時,如果離開要去做什麼等… 第二人生的規劃問題;而工作第3年30歲上下的人,則是把握最後一次換工作的機會,並認真思考未來的可能發展。也因此,30歲上下來找我諮詢的,不外乎都是工作與未來的問題,他們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最想做什麼。」

我們一生中會面臨無數次選擇,但真正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並不多,尤其現代年輕人必須面臨比我年輕時更多的選項,難免感到彷徨、不知所措。根據2012年的統計,登錄在韓國就業網的項目就高達11,655項,相較於2003年只有7,980項,10年內足足暴增3,675項。再來看擇偶問題,30年前25歲上下的年輕人大部分都已婚,即便有些較晚婚,但很少不婚的;但這些年來,連適婚年齡都已沒有固定標準,不婚的情況與日俱增,加上國際通婚案例增加,挑選伴侶的範圍相對擴大;也就是說,以前被視爲理所當然的事,像結婚、生小孩等,現在都已變成可以選擇要或不要的選項。
選項過多,反而成爲詛咒

有選擇自由這件事,原是一項祝福。在過去以身分決定一切的年代,職業、婚姻、生活方式都早已命定,比起個人的夢想或意志,投胎在哪一個家庭更能決定妳的一生;相較於傳統社會,如今能夠自由選擇工作、伴侶以及未來,實在是十分幸福的事。但是選項過多反而成了一種詛咒,因爲當我們做出一項選擇時,也等於要放棄更多選項;我們在選擇一項工作的同時,也必須捨棄其他數萬份工作的機會,而當捨去的選擇越多,就會對自己最終的決定寄予更高期望,可想而知,失望值也會同樣升高;對自己的選擇後悔時,便會出現「當初我要是選別的就好了」的念頭。最終,不論做任何決定,都會越來越難的感到滿足。

選擇專家希娜.艾恩嘉(Sheena Iyengar, 1969-)曾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她追蹤11所大學五百多名學生找工作的過程,發現有強烈完美主義傾向的學生,會把履歷投遍各家公司;反之,容易因小事滿足的學生,只會投遞給特定幾家公司。幾個月後,分析兩者的就業結果發現,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學生比容易滿足的學生,起薪高出兩成,但是對求職結果的滿意度卻明顯較低;因爲他們一想起過去投過履歷的公司,就容易出現後悔的念頭,想着「當初要是選擇另一家公司就好了」。
選擇的自由這件事本身,已經無法再給我們帶來幸福。或許成功將取決於妳所做的每一項決定,但幸福絕對是取決於妳用什麼心態來接受每一項決定。
不要等做完所有比較才決定
30歲年輕人眼前正擺着工作或伴侶等人生重大選項,他們想把無數個選項做過全面分析比較後,再做出自己不會後悔的決定。可惜的是,當我們把人生攤開來看,20、30歲時所做的決定,幾乎難以判斷是否爲最佳抉擇。因此,沒有什麼舉動會比計算所有選項還要來得不智了。
就像登山時,在妳朝山頂一步一步攀爬時,不會知道自己究竟爬到哪裏,只會看見眼前的樹木、花草以及石頭。直到抵達某個定點能夠看見遼闊風景時,才能確認自己目前已經走到了哪裏、從哪一條路爬上來,以及爬了多高。爬到下一個山頭時,就會看見原本看不見的風景,體會從未體會的感受。選擇也是同樣道理,我們必須在很久以後,才能回頭確認那些選擇帶領我們到了何方。

幾年前離開人世的蘋果公司創辦人喬布斯(Steven Paul Jobs, 1955-2011),大學只讀6個月就辦了休學,徘徊在學校附近時,他注意到裏德學院佈告欄及長椅上的文字,於是開始旁聽學院的終生教育講座,學習字體設計。10年後,他將當時所學的字體設計應用在麥金塔計算機,獲得了世界性的成功,但他說自己萬萬沒想到,過去所學的字體設計最後會拿來這樣使用。就像喬布斯一樣,當下不知有何用處的事,日後卻很有可能邁向成功。

年輕時的選擇也是如此,眼前只見樹木與石頭而非整座山,因此沒人知道現在的決定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更何況任何人都沒有辦法將所有方案一一檢視過再做決定,每個人不過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下,努力做出智慧的決定罷了。所以請拋棄所有選擇都必須先比較過再做決定的念頭吧。

俗話說:「考慮太久反而做不出好決定。」我非常同意這句話。考慮太久反而容易迷失方向,甚至一時想不起來自己當初在煩惱什麼,也就在行動前停留在空想階段。如果依然感到彷徨難以抉擇,我會建議直接相信妳的直覺。
你是否曾經看見朋友帶新男友出現時,第一眼就有「這男生不OK」的感覺?在沒有任何理性線索的情況下,腦中瞬間做出判斷,我們將這樣的反應稱爲「適應性潛意識」(adaptive unconscious)。適應性潛意識是一種幫助我們迅速且默默處理人生大量數據的大型計算機,它會將必須經過精密的思考轉移至潛意識,以提高判斷的效率。
人們會盡可能蒐集大量信息以進行審覈評估,做出正確決定,但如果每件事都要經過審覈評估,只會累死自己,所以在遇到緊急狀況必須迅速做出決定、與人第一次相見、即席提出新點子等關鍵時刻,如果需要做快速的判斷,或判斷數據不足時,人類就會涉入適應性潛意識的範疇。雖然說石橋也該敲過確認才能走,但若想破腦袋都想不出個結果,不如就相信直覺吧。
走出舒適圈,迎向新挑戰

女兒啊,妳也知道我在距離退休只剩10年之際,辭掉了國立醫院的工作。當時所有人都非常訝異,因爲那是一份人人稱羨的穩定工作。但是比起安穩,我選擇了變化;比起停滯,我選擇了成長。

過去我在醫院裏,學到非常多事,見過許多患者,指導過許多後輩,寫論文、想辦法找預算,也學習如何與工作性質完全不同的組織合作。有的人得花錢才能學到這些事,而我則是領着薪水學習,所以還有什麼經驗比這些更寶貴?但不知從何時起,我逐漸失去活力,於是開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做的、想要用剩餘時間投資的究竟是什麼?在人們平均壽命已接近百歲的時代,我只走了一半,剩下的一半我該過什麼樣的生活呢?恐怕無論是多麼穩定的工作,也攔不住我那顆渴望變化的心啊。於是我開了一間私人醫院,7年後的今天,我不曾後悔當初的決定,因爲現在的我正做着一心想做的事,這樣就夠了。

安全的路給人舒適與安定感,但如果妳習慣了那條路,就不會再想要挑戰新事物,取而代之的是想盡辦法堅守在那條安穩的道路上。所以安全的路是可怕的,人生必須透過各項新挑戰,從中發現過去不知道的自我而成長進步,然而安逸會使人麻木。

每個人都害怕變化,所以會希望繼續躲在安全的庇護下,並抗拒改變。但是如今回想起來,我能夠走到現在這個位置,也是因爲努力想要改變。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團長葛爾伯(Peter Gelb, 1953-)曾經在一則新聞訪談中提到,他的人生座右銘是「永遠承受計算過的危險」,並且強調不願承受風險的人,就跟鴕鳥沒兩樣。因爲鴕鳥遭遇危險時會把頭埋入沙坑,矇蔽視線自以爲安全,明明藏不住也硬要躲起來。最終,變化無法視而不見,而是必須擁抱與接受的事實。

隨着未來的不確定性擴大,追求穩定工作、安定生活的人越來越多,尤其妳所要面對的未來,對安全感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強。但要切記,安全的路也有可能是最危險的路,如果妳不曉得該以什麼做爲選擇標準,那麼答案就是妳自己,相信自己。也許不管做任何決定都有其辛苦的一面,但只要相信自己,就絕對可以不被打倒,樂觀面對。

原文

書籍簡介_心理醫師媽媽告訴女兒的31件事
作者:韓星姬 
譯者:尹嘉玄
出版社:商業週刊
出版日期:2014年3月4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