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買買買”的冷思考


最近看完了一本講消費的書《爆買帝國》,加上一篇名爲《“我月薪5000,背65000的愛馬仕”:那些被“儀式感”榨乾的年輕人》的文章,讓我再次想起消費的問題。

關於消費,之前也寫過幾篇文章:

把每次消費都看成投資吧!
也說“消費升級”
談談“省錢”
「終極品牌」論

今天再來談談這個問題,主要包括對消費的思考以及八點建議。

—— 01 ——

毫無疑問,消費已經成了這個時代的信仰:商家不斷鼓吹買買買,一些節日也不知不覺中變成了購物節;並且把消費與身份、地位、儀式感、情懷、品位等掛上了鉤,給人一種要獲得那些東西就需要通過高額消費來換取的錯覺。

於是乎,人們的慾望也就不斷地被放大,總覺得自己的東西還不夠多,衣服還不夠齊全;發工資後第一件事就是消費,生活,就是發工資和消費的不斷循環。

人們也過度把物品看成自己身份的體現,看成自己的一部分。買一件物品,不再僅僅是因爲我需要,而是因爲這是自己身份的一部分。

消費主義下的女性

對於女性來說尤其如此:剛剛從父權社會的壓制下漸漸甦醒,轉身又不小心掉入了另一個名叫“消費主義”的陷阱。

這個陷阱裏,有兩個主要特徵。

其一,讓人墮落。

每天都有無數的信息提醒着她,消費的時候買回來的不僅僅是物品,還象徵着自己的品位和氣質——換句話說,如果想要獲得某種氣質、想要變得“光芒四射”,不需要那麼辛苦去奮鬥去學習去修煉,而只需要通過消費就可以了。正如波伏娃那句話“女人的不幸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着;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

其二,加重自身的被物化

之前在文章《談談打扮這件事》和《女權主義?》說過,“愛美是女人的天性”純粹是瞎扯。女性所謂的“愛美”,只是一種焦慮的體現,是被社會塑造出來的,因爲她被社會看作了被觀看審視的對象,她的身上貼滿了眼睛。她的價值往往只能通過外表來得以體現,並且這種標準外表往往都是單一化的、爲了滿足男性審美而存在的。雖然很多女人自身都意識不到這一點。

在這兩種因素的影響下,在與廣告上宣揚的標準外表與自身的差距之下,她們總覺得自己還不夠完美,包包衣服還不夠多,化妝品還不夠豐富,皮膚身材還不夠緊緻(與大部分男性的不修邊幅並且對外表滿不在乎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女性的收入有相當一部分會被投入到形象消費中。並且,這一切背後都是有機會成本的。花在形象上的時間和錢多了,花在內在提升上的精力就會變少,思考能力也就難以得到提高。

消費的好處

當然,消費也是有好處的,這也是《爆買帝國》一書帶給我的啓發。

其一,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給予我們生活的期盼和動力。例如計劃今年要買一臺手機,掙錢時可能也會變得積極主動。

其二,新物品的湧入,帶給人新鮮感,以及生活品質的提高,促進人們發現生活的美好,更加熱愛生活。

其三,物品也可以成爲回憶和情感的載體。經由物品背後的意義,我們或許能提升覺知力,更好地學會與物品相處,感受“良質”。

從宏觀層面上, 消費當然也對社會的發展有好處。

—— 02 ——

所以,對於個人來說,不是不消費,而是要理性地消費。下面提出幾點對於更好地消費的看法。

1. 做好規劃,適度消費

這是經常聽到的道理了。

做好財務規劃的確十分重要:每個月把錢大概分成日常支出、儲蓄投資、目標基金三份,養成記賬的習慣。不買超越自己消費能力的東西。

對於超前消費,大部分情況下還是最好避免。當且僅當確定那一筆不是消費而是投資時才考慮超前消費,即那筆花出去的錢未來是有收益的,無論是金錢上、精力上還是認知上。不過絕大部分情況,之所以超前消費,還只是因爲慾望吧!與其超前消費,還不如每個月規律地攢錢,最後買下心儀的物品,將其看作是對自己努力奮鬥的獎賞,這樣也會更有意義。

2. 讓消費變成投資

很久前寫過一篇文章叫《把每次消費都看成投資吧》,提出“投資式消費”的說法,就是指把每次消費都看成是對未來的投資,對於花出去的每一分錢,都思考其長久的價值是什麼。當這次消費所帶來的收益價值超過它目前的價格時,才考慮把錢花出去。

所謂的收益回報,除了金錢上,還可以體現在健康上、生活品質上、幸福感上、工作效率上、認知上等等。例如爲了獲得身體健康和精神愉悅而辦的健身卡、爲了提高工作效率買的手機電腦、爲了自我提升買的課程、爲了提高生活品質買的收納盒、爲了改善睡眠質量買的枕頭、爲了保護眼睛買的檯燈……這些都可以算是投資。

“投資式消費”往往都有少而精的特點——要麼不買,買就要買儘量好的。而好的東西,一般價格都不低。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在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成立的。

3. 警惕免費陷阱

免費的東西一般都是需要付出時間或者精力作爲代價,例如集贊XX個、需要排隊等XX時間才能獲得優惠券。事實上,精力貴於時間,時間貴於金錢,所以有時候,免費的東西纔是最貴的,背後有着很高的機會成本。最好不要爲了省那麼一點錢而不惜耗費時間精力,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質量。

當然,也並不是說所有免費的東西都不好,只是要注意到背後可能隱藏着的時間和精力成本,當收益>成本時,纔去接受。

4. 花錢買時間/精力

既然精力貴於時間、時間貴於金錢。所以花錢買精力或時間是一件十分划算的事情

例如花錢請鐘點工打掃衛生、請專業人士幫助自己理財、請私人教練指導自己健身,也包括爲了節省通勤時間和擠公交地鐵帶來的精力損耗而花高價在公司附近租的房子。

另外,對於一些自己並不擅長或不打算在其中深耕的領域也同樣如此。與其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苦苦鑽研,還不如花錢讓專業的人士幫助我們完成。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5. 思考自己究竟需要什麼?

購物前三思,這真的需要嗎?自己真正想要獲得的功能是什麼?買回去會不會閒置?

這裏有一條很實用的公式:物品真正的價錢 = 購買時的價格 ÷ 使用次數

因此,要是使用次數低,那麼再便宜的物品也不值得去購買;如果價格很高,但是使用次數也極其高,並且可以提升生活品質,那麼算下來其實十分划算。所以不要單憑當下的價格來判斷這間物品的價值。

一個好的tips是將其放入購物車,過一兩天再購買,讓自己有個緩衝期,稍微恢復理性後再下決定。

6. 警惕“專注點幻覺”,少消費物品,多消費體驗和經歷

這是看《清醒思考的策略》這本書時給我帶來的啓發。這本書講到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思維誤區。

裏面說到“專注點幻覺”的問題:將某個因素看得過重,以至於忽略了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一個例子是假如我們是億萬富翁,其實我們的生活也不會比現在幸福太多,財富的效力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少。

沃倫·巴菲特是世界上十分富有的人,他曾將自己的生活同平民百姓的生活做過對比,結果發現自己的生活和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太多不同。巴菲特也會像你我一樣,在一張普通的牀墊上度過人生1/3的時光;巴菲特也是從貨架上挑選衣物,他買的衣服並不比我們的貴;他最喜歡的飲料是可口可樂……

唯一一點微小的區別是:巴菲特有一架私人飛機,而我們卻要擠經濟艙。但本章已經告訴我們,狹隘的思維絕對比狹窄的飛機座椅糟糕得多,因爲我們最多隻會在飛機中度過千分之一的生命時光。

我們購物的時候就很容易出現這個問題,例如看到讓自己心動的一輛車,往往只會傾向於想到自己當下消費後獲得這輛車時的興奮感,而忽略了日後維護時所要付出的辛勞。同樣換了新發型、住了新房子,也會容易出現“專注點幻覺”的問題,這些調整對生活帶來的改變比我們想象的少得多,因爲這些只是構成生活的一個極小部分而已。

'專注點幻覺'並非僅僅適用於汽車,你買過的任何商品爲你帶來的快樂都會被“專注點幻覺”影響。當想到某個東西時,我們往往會傾向於無限度地高估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

但另外,作者說到,有一類商品,並不會受到專注點幻覺的影響,那就是“經歷”。

當你經歷令人快樂的事情時,你所有的思維、全部的內心都會浸在其中。所以,請提升自己對經歷的投資,而不是對具體物品的投資。總而言之,我們高估了商品給幸福帶來的影響,卻低估了經歷的影響。

所以,少消費物品,多消費經歷,例如一次旅遊、一次好的用餐體驗、一場spa、與朋友的一次桌遊,對幸福感的提升更有幫助,而且往往比物品花費更少。

7. 斷舍離:不僅要會買買買,還要會扔扔扔

消費,不僅僅是關於買,怎麼扔東西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生活品質不是靠一大堆物品堆砌出來的。對生活的安全感也不是靠囤積物品獲得的。

那怎麼扔東西呢?主要原則就是要“活在當下”:只留下當下需要用到的。對於一些一直放着卻從來沒用到的、或是一些別人送的卻從來都用不到的禮物,就大膽地丟棄吧。任何東西只要當下的你發生關係的時候纔有價值,未來纔有可能發生關係的,那就未來才擁有吧。爲了那一點點的不確定性而犧牲自己當下的生活空間和品質,不值得。

具體的做法可以是“One in, one out”: 買一個品類東西,就扔掉另一個同樣品類的。限制空間裏的物品數量,學會留白。堆滿物品的櫃子也容易給人一種透不過氣的感覺吧。

只有扔掉無用的舊東西,纔可以爲迎接未來那個全新的自己留下空間。

8. 消費帶來的快樂是虛幻的,儀式感不是用金錢鋪出來的

大多數時候,消費的確能給人帶來快樂,哪怕只是一瞬間。但其實這種快樂都是虛幻的,轉瞬即逝的,因爲我們的快樂與安全感永遠無法通過外在事物而獲得。所以,別太當物品當成一回事,無需過分認同於物品。往稍微長遠的角度想——當死亡來臨的時候,這一切都真的是浮雲。唯有構築在內在的喜悅纔是堅不可摧的。

並且要注意,所謂的儀式感與消費沒有太大關係。消費所帶來的所謂儀式感,更多地只是一種虛榮,只是爲了在社交軟件上的曬圖,只是爲了迎合世俗定義的所謂儀式感而儀式感。

真正的儀式感,是出於內心深處對生活的感受,是對生活美的覺知力,是自然而然的行爲。就像要提升自己的氣質,單靠穿搭是不夠的,還要修煉自己的內在。

所以,要想有所謂的儀式感,請先從內在入手,提升覺知。而不是盲目地買買買。

—— End ——

我們不可能逃避消費主義,我們能做的就只有以一種更加合適的方式去看待消費。

對於消費,一句話概括便是:消費只是途徑,而不是目的。它只是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的輔助品。

放開目光,生活中除了買買買,還有很多其他更有價值但是或許並不需要花錢的東西。其實,只有你會由衷地爲路上小鳥的叫聲感到歡快,爲草木背後的靈性所感嘆時,纔有可能擁有真正的快樂,擁有真正的“儀式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