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臟外科醫生的傳記 —— 《打開一顆心》讀書筆記 關於作者 悲歡離合 人工心臟 無奈的告別 寫在最後

心臟,或許是人體器官中最“累”的一個器官,也是最強大的器官。沒有第二個器官會像心臟那樣,一時不歇的工作。

當我們還在母親腹中,心臟就開始了他的工作,直至我們生命的終止,他不能有任何的偷懶,一但偷懶他的擁有者將很可能有生命危險。

也正因爲心臟是如此的特殊與重要,心血管疾病依然排在奪取生命綜合疾病中的第一名。

關於作者

斯蒂芬·韋斯塔比,英國牛津約翰.拉德克利夫醫院主任醫生及教授,世界一流的心外科手術專家和人工心臟專家。一生參與過1萬多臺心外科手術。

特別難能可貴的是,他還是一位不錯的作家,本以爲看他的書會像看學術論文一樣,但看了一小段之後,居然被他的寫作風格所吸引。如果你不瞭解作者的背景,你或許真的以爲是在看一部小說。

他出生在一個工薪家庭之中,最早他被一部紀錄片所吸引,之後他經歷了外公、外婆的離世。特別是他的外公的離世,對他的觸動很大,在書中的其它部分他也多次提到,他需要治療的病人與他外公的病情一樣。

就這樣,韋斯塔比在一次比較偶然的機會得到了成爲一位心外科醫生的機會。韋斯塔比在從醫的數十年之間,前往過世界的很多個國家進行心外科的手術治療,成功的挽救了很多的患者。

悲歡離合

作者的一生中,做過1萬多臺的手術,但在這小小的一本書中只記錄了十幾臺手術的前後經過,不過這十幾臺手術一定是作者印象最深,對他影響最深的十幾臺手術。

遺憾的是,這十幾臺手術並不是完全圓滿收場。不過,這也正是心外科手術的常態,正如作者與一位患者所說的:“手術之後,你要不就脫胎換骨,要不就永遠解脫。”

手術室本是非常之地,既是解除病痛的地方,也是咀嚼苦難和孤獨、遙望生死的地方。既是追求生命希望的地方,也是體驗悲劇與悲情,思考生存意義的地方。還是燭照心靈,尋找信仰的地方。是人與神相遇的地方,是邂逅天使、對話上蒼的地方。

心外醫生不僅僅需要承受着很多的壓力,更要在手術後承受着無奈與惋惜。很多的患者可能在整個的手術過程中非常的成功,但在最後依然沒有獲得好的結果。

生與死,勝與敗,希望與絕望,這些狀態之間只有一線之隔,只要多死幾個肌肉細胞、血液中的乳酸高出分毫、腦部稍稍腫脹,就會使人從前一種狀態進入後面一種。舉着鐮刀的死神盤踞在每一個外科醫生的肩頭,死亡永遠是最後的結局。人死不能復生。

人工心臟

在我國,心臟手術或許很多人認爲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支架、搭橋甚至是心臟移植很多人都清楚他們的原理。不過,你是否知道人工心臟?這裏所說的並不是什麼3D打印技術,而是實實在在已應用到臨牀上的技術。

當然,這項技術在我們還沒有被引用,而在1995年的時候,韋斯塔比醫生就已經使用了這項技術,並陸續爲很多的病人延續了多年的生命。

說起來人工心臟(heartMate —— 書中譯爲心伴侶)看上去還是一款非常“酷”的東西。他不僅僅需要將裝置放入到心臟之中,還需要爲這個裝置提供電力,而電力的來源需要從患者的體內伸出導線,在頭皮上開一個孔並安裝一個插座,這個插座就是患者爲裝置充電的接口。這看起來好像“鋼鐵俠”不過開口開到了頭頂上。

雖然造型有一些奇特,患者植入後問題也很多,不過他確實是那些心臟急需治療又短期內無法找到合適心臟供體患者的救命稻草。

根據幾個月前的報道,heartMate已經研發出了第三代產品,相比於上一代產品具有較少的不良凝血和出血事件,而這些不良事件少於28%,而HeartMate II患者則爲38%。相信在不久的裝來,人工心臟的成功率將會越來越高。

無奈的告別

1972年,韋斯塔比醫生取得了行醫資格,2016年,68歲的韋斯塔比已經沒法恰當地和人打招呼,因爲他的右手已經畸形,杜普伊特倫攣縮。他手掌上的筋膜縮短,手變得像爪子,這是由於常年接洗手護士用力遞來的手術器械造成的。並且由於常年在手術檯上連續彎腰幾個小時,也傷害了脊柱,他也常常吩咐手下的主治醫:“請你們接手吧,我的背很不好,前面也不舒服”。

然後,身體上的折磨並沒有真正的始他放棄,真正讓他放棄的卻是醫院的體系。

今天不能手術,明天沒有牀位,後天護士人手不足,大後天初級醫生罷工。除此之外還有所謂的“法定強制”訓練:我要坐在一間教室裏,跟急救護理學怎麼做心肺復甦,或是接受測驗,回答怎麼開胰島素和抗癌藥的問題 —— 這些在我工作中都絕對用不到。還要在六十八歲高齡寫什麼“個人發展計劃”。純粹浪費時間。我本該在病人胸口忙碌,做些真正有益的事情。

寫在最後

有人說,除了佛陀與高僧那些超凡脫俗的人之外,可以看透生死的人那就是醫生了。因爲他們常與死神對抗,常見生死。

書中的一些病例可以看出韋斯塔比醫生的很多無奈,他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最終卻依然無法挽救。然後,他依然要帶着這個遺憾的心情全心的爲下一位病人手術。這或許也正是生命珍貴的地方,只可以一次,但也不得不否認有很多運氣的因素。

正如韋斯塔比醫生一樣,即使他再不想離開手術檯,他也依然沒有辦法避免身體帶給他的不便,醫院體系給他帶來心靈上的疲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