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產品領域時回答的爲什麼,你的答案變了麼? 前言 從事產品的初衷 我理解的產品經理 爲什麼選擇這個行業和企業? 寫在最後

前言

爲什麼從事產品?你對產品經理的理解是什麼?爲什麼選擇這個行業或企業?這幾個問題在產品入行時大概率都會被提問。

這些問題的答案,是我們最開始對產品的認知。在踏入產品多年後,我又重新回過頭來思考這些問題,有沒有一個答案是經得起推敲又遵從自己內心呢?

想起最開始,我只是想把事情做的更好一點,現在看來這真是個渺小又很龐大的願望。

從事產品的初衷

大學時期的第一份實習,我選擇了產品運營,就職的企業是第三方的運營服務商。當時是微信公衆號剛興起的時候,全民O2O,人人做營銷。在一年後我離開了那家公司,也離開了產品運營這個崗位。

當時公司的目標是提升業務覆蓋的範圍,但範圍的拓展卻沒有匹配對應的資源。導致後期的運營更多的像是例行公事,而承諾給客戶的目標沒有完成,又開始了虛假運營,這彷彿成爲了一個死循環。

而另一方面,則是當時接觸的代運營企業,給我的感覺更像是追逐風口。大多數企業並沒有好的產品支撐,將精力過多地放在互聯網營銷上,可能是既不治標也不治本。

離開時我想,我得去看看一個產品是怎樣孵化,怎樣成長的。我也想試着,把事情做得更好一點。

我理解的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全稱是產品的經營和管理,從順序上看是:產品>經營≥管理。這也對應着我們的知識體系以及職責。

在談及產品經理之前,先老生常談:何謂產品?

我們將圖中的腦圖連成一句話:“產品是解決用戶需求且達成企業目標,差異化、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

產品的爲什麼,其實也回答了產品經理要做什麼。

1、工作範疇

上文中有提到,產品>經營≥管理。產品的本職工作是核心,而經營以及管理是輔助我們達成目標的手段。

1)產品的本職

a、行業研究

b、用戶研究

c、產品定義

d、需求挖掘、採集、分析

e、產品設計

(模塊解析、流程設計、功能設計、交互設計)

f 、產品落地

...

2)經營

a、市場的營銷及推廣

b、產品運營數據分析

c、產品策略及品牌定位

...

3)管理

a、需求管理

b、目標管理

c、資源管理

d、進度管理

e、團隊協同

...

在初入行的時候,因爲對產品工作優先級的理解錯誤,我將精力更多放在了管理的部分,這反而捨本逐末了。

視覺設計、運營、技術,對這些方面的理解能夠使我們提升溝通的效率以及方案的準確度,對項目的把控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完成目標。這雖是我們知識體系以及職責的一部分,但也只是一部分。

2、工作流程

產品這個崗位,日常的工作流程,也讓我們本身也是類似“中臺”的存在。

產品承接業務方或挖掘用戶的需求,經過過濾將需求提煉爲後續關聯方能夠理解的語言。

對於視覺,是交互。對於研發,是模塊設計、流程設計、功能設計。對於測試則是用例。經過協同,最終我們又將成果交付於業務方。

3、產品經理是什麼?

回答了產品是什麼以及產品的工作,才能更好的理解產品經理是什麼?

產品經理是企業目標與用戶需求的橋樑。

我們通過提煉用戶、業務、企業的需求,辨別其真僞。用更好的方式去解決之前解決不了,或解決得不好的問題,並且構築載體呈現給用戶。也不斷的協同資源以期達成目標,在實踐中加深認知。

朱熹曾言:“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爲什麼選擇這個行業和企業?

這個問題,我想很多人會說:“這是我所熱愛的”。不否認產品經理需要有一腔熱忱,但刨除感性方面,更理性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1、業務驅動力與自身匹配

近期在與導師的交流中,我問:“不同階段的產品經理,壁壘是什麼?”導師給我的回答其中有一點是:“對行業、業務的認知深度。”

產品經理這個崗位隨着發展,也變得越來越垂直。不否認產品經理的學習能力,能夠讓我們迅速的熟悉不瞭解的業務,但是對於同一個崗位,對業務認知深度越深入,你的競爭力也越強。

你選擇的行業和企業,回過頭來又會影響你未來成長的路線以及你未來一段時間構築的知識體系。

如果一個行業或者企業,它的業務驅動力與自身匹配度能達成正循環,我認爲是值得選擇的。

匹配度,理解爲知識體系或者自己的興趣度,光是熱愛太浮於表面。對行業、產品的認知,對用戶、場景的熟悉以及解決方案的儲備,纔是更爲關鍵的。

因爲知識體系接近,所以能否更好的爲業務負責,又因爲業務的發展、企業的發展能帶動你的能力上升以及你的成長。

例如電銷行業,是銷售驅動。自媒體行業,則是內容驅動。銷售驅動所需要的產品會偏向於B端,會與CRM相關。

你應該要制定用戶的定義,哪些用戶應該去銷售?應該制定資源的等級以及分配的規則,你也應該如何提升銷售的效率。這都會是你所要面向的問題。但如果你更擅長系統的安全風控或其他的底層業務,則要找到更好的切入點,才能發揮所長。

而不同的驅動力,也決定了你在其中的貢獻度以及成長上限。將驅動模式細化成業務時,作爲產品我們的貢獻度會是多少?成長的天花板大概要多久能夠摸得到?我想這都是看得見的。

2、企業是有前景的

在一次產品的交流會上,前輩阿翹提問,假設我是投資者,我會怎麼投資什麼樣的企業?

在To C的企業中,前輩給出的答案是:剛需、高頻、利潤率。

這個三象限圖,如果符合三象限中的一項,它的前景會比不符合三象限的企業遠大的多

在2017年大熱的共享領域中,“共享”大行其道,共享行業並沒有錯,錯的是爲共享而共享的企業們。將共享雨傘、共享嬰兒車套進這三個象限裏,我們會發現沒有它們並沒有一項符合。

前景,意味着你對行業和業務的認知會有充足的時間沉澱,而企業的高度上升,也有助於產品視野的上升,同樣的也會如上文所言會帶動你的成長。選擇企業其實也是個人的一種投資,不過這是一個雙向選擇過程。

其他更直觀的選擇維度,如導師、團隊等,在這裏也不贅述了。

寫在最後

重新思考當初回答過的問題其實會很有趣,能夠看見自己成長的過程。同一個問題,在不同的階段都會有更深的理解,把事情想明白,自己纔會更堅定的往前走。

對了,爲什麼想做產品?我還是想把事情做的更好一點。

公衆號:Becomewiser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