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P(5)]軟件需求分析概述

1、根本任務

建立分析模型,創建解決方案。從實踐角度考慮,需求分析是以業務分析爲導向,將用戶零散的需求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體系完整、組織合理、內容清晰的框架(What to do, not how to do)。

1.1需求分析根本任務概述

分解提煉,並在此過程中消除需求矛盾

  • 分解(自頂向下)

①業務流爲主線的分解策略(目標系統→主體域→業務事件→業務活動→業務步驟)

②程序結構爲主線的分解策略(目標系統→子系統→功能模塊→子模塊→功能點)

③基於場景的分解策略(目標系統→關注點→場景集合→使用場景→任務)

④基於數據的分解策略(目標系統→主題域→主題類→邏輯數據→物理數據)

  • 提煉(自底向上)

1.2建立分析模型

目的:通過軟件建模,幫助我們按照實際情況或按照我們的需要的模式對系統進行可視化,提供一種詳細說明系統的結構或者行爲的方法,給出一個指導系統構造的模板。對所有做出的決定實施文檔化

抽象(Abstraction)

一方面要求人們只關注重要的信息,忽略次要的內容。通過強調本質的特徵,就減少了問題的複雜性(例如學生模型)

另一方面也要求人們將認知保留在適當的層次,屏蔽更深層次的細節,在問題的各元素之間推斷出更廣泛和更普遍的關係,幫助人們尋找解決方案;

模型的描述

分解(Decomposition / Partitioning)

“分而治之” 將單個複雜和難以理解的問題分解成多個相對更容易的子問題,並掌握各子問題之間的聯繫

分解的方案往往還能提供問題的解決思路

投影(Projection)

多視點(Viewpoints)方法

1.3創建解決方案

創建解決方案的過程

2、需求分析技術

2.1結構化技術

  • 數據建模(E-R圖)
  • 過程建模(數據流圖DED、上下文圖、微規格說明、數據字典)
  • 行爲建模(狀態轉換圖/矩陣State)
  • 過程/數據關係建模(功能實體矩陣)
  • 信息工程方法(功能分解圖、過程依賴圖)

2.2面嚮對象的技術

  • UML(用例圖、類圖、交互圖、活動圖、對象約束語言、狀態圖)

2.3Wieringa框架

2.4Zachman框架

3、需求分析方法

傳統分析(程序=數據結構+算法)→結構化分析(以數據流動爲中心,以DFD爲核心技術)→面向對象分析(以對象爲中心,以UML爲核心技術)

3.1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OMG認可的工業標準

UML2.0標準共定義了13種不同的圖
需求階段一般採用的圖

 

5、需求分析活動

需求細化(ID、Source、Rational、Priority、Cost、Risk、Volatility)

確定需求優先級(Top-N:N的取值是不受明確限制的,真正受限制的是Top-N個需求的實現代價總和)

需求協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