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1.1關於信息】

信息概念的發展

  • 早期,對信息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信息看作消息的同義詞
  • 哈萊特1928年在《貝爾系統電話雜誌》上發表《信息傳輸》的論文。信息理解爲選擇通信符號的方式
  • 通信專家申農1948年《貝爾系統電話雜誌》上發表《通信的數學理論》,信息被看作不確定性的減少。基於這一思想,布里淵認爲,信息就是負熵。
  • 控制論奠基人維納1950年出版《控制論與社會》,把信息看作廣義通信的內容。這時信息被看做有序程度的度量和負熵,用以減少不確定性的東西。
  • 計算機出現後,信息被看作數據
  • 在生命科學領域,動植物界信號的交換,生命體有一個細胞傳遞給另一個細胞,一個有機體傳遞給另一個有機體,也開始被看作信息的傳遞
  • 二次世界大戰後,科技信息工作的發展中,信息被看作經驗、知識、資料
  • 在哲學發展中,信息被認爲事物的一種普遍屬性。

信息的定義

本體論層次的信息

在最爲一般的意義上,即沒有任何約束條件,我們可以將信息定義事物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的表現形式。
事物指存在人類社會、思維活動、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對象
存在方式指事物內部結構和外部聯繫
運動指一切意義上的變化,包括機械、物理、化學、生物、思維和社會的運動
運動狀態指事物在時間空間上展示的特徵態勢規律。
這一層次的定義的信息是最普遍、最廣義的信息,可與物質、能量並駕齊驅,我們稱其爲本體論層次的信息。

認識論層次的信息

在認識論層次上,我們可以將信息定義爲:主題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的表現形式。主體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體輸入的信息,主體表述的是主體向外部世界輸出的信息

本體論和認識論層次信息的區別

本體論層次上,信息存在,不需要主體存在爲前提。根本不存在本體,信息也仍然存在。認識論層次上,沒有主體,就不能認識信息,也就沒有認識論層次上的信息。
認識論層次的信息比本體論層次的信息具有更爲豐富的內涵

  • 首先,作爲主體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夠感知事物存在和運動狀態
  • 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理解事物存在和運動狀態的特定含義
  • 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夠判斷事物存在和運動狀態對其目的而言的效用價值
    這三個方面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人們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的形式,理解其含義,明確其效用,纔算真正掌握了這個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確決策

全信息

我們把同時考慮事物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的外在形式、內在含義和效用價值的認識論層次上的信息稱爲全信息。把僅考慮形式的信息稱爲語法信息,把考慮內容/含義的信息稱爲語義信息,把考慮效用因素的信息稱爲語用信息。認識論層次上的信息乃是同時考慮語法信息、語義信息和語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農爲代表的信息論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義和效用,是純粹的語法信息。

社會信息

本書研究的主要是社會信息。即爲了特定目的產生、傳遞和交流的,並應用於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包括一切由人類創造的語言、符號和其他物質載體表達和記錄的數據、消息、經驗、知識。這類信息都屬於認識論範圍內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機器系統的信息,只要有人類主體介入,並服從於人類社會特定目的的,都是社會信息。

信息的特徵

信息存在普遍性和客觀性

信息是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的表示。事物存在和運動狀態隨時隨處可見,信息也就隨時隨處可見。普遍存在的信息具有絕對性和客觀性。
絕對性表現在客觀物質世界先於人類主體存在,所以信息存在不以主體爲轉移。
客觀性表現在信息不是虛無縹緲的,它的存在可以被感知、獲取、存儲、傳遞和利用

信息產生的廣延性和無限性

宇宙事物是無限豐富的,因而信息產生、分佈也是無限的。即時在有限的時空中,事物也是無限多樣的,信息也是無限的。

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傳遞性

信息產生於事物存在和運動,但信息可以獨立於其發生源相對獨立,可以由其他物質載體攜載在時間和空間上傳遞。在時間上傳遞是存貯,在空間上傳遞是通信。它可以促進人類社會有效信息交流,進行知識和信息的積累和傳播。

信息對物質載體的獨立性

信息表徵事物存在和運動,但信息不是事物本身。離開這些物質載體,信息無法存在。信息對物質載體具有依附性。但是載荷信息的物質載體的轉換並不改變事物存在和運動狀態的表現形式,信息對物質載體具有獨立性。信息這一性質使人們有可能對信息進行各種加工處理和變換。

信息對認識主體的相對性

人的觀察、認識、理解能力不同,從同一事物中所獲得的信息量也不同。實得信息量因人而異。

信息對利用者的共享性

由於信息可以脫離其發生源獨立於物質載體,並在利用中不被消耗,因此可以在同一時間/不同時間提供其他人利用。信息的共享性是信息的天然屬性。既有積極一面(提高信息利用率,節約成本)也有消極一面(給現代管理中信息產權安排和控制帶來很大難度)

信息的不可變換性和不可組合性

信息一旦產生,就表達某種特定含義。信息不是包含其中各種要素的簡單算術和,因而不能將這些要素任意排列或以不同組合加以歸併,否則會損害信息含義。同樣,構成信息的要素不能任意分割。

信息產生和利用的時效性

信息產生角度來看,信息表徵的是特定事物存在和運動狀態。信息利用的角度來看,信息僅在特定的時刻才能發揮其效用。信息的時效性不在於生產信息的早晚,而是信息能充分發揮效用的時刻。利用者要善於把握時機。

信息的分類

描述對象(自然、生物、機器、社會)
性質(語法、語義、語用)
利用者觀察角度(實在、先驗、實得)
傳遞方向(縱向、橫向、網狀)
內容(經濟、科技、政治、文化、政策法規、娛樂)
作用(有用、無用、干擾)
運行狀態(連續性、間隔性、常規性、突發性)
流通渠道(正式、非正式)
記錄方式(語聲、圖像、文字、數字、計算)
來源(內部、外部)組織內部、外部

信息鏈

英語中信息是一個連續體概念。信息鏈由事實——數據——信息——知識——智能五要素組成。事實是人類思想和社會活動的映射;數據是事實的數字化、編碼化、序列化、結構化;信息是數據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識是對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評價的結果;智能是運用知識的能力。
信息鏈的上游面向物理屬性,信息鏈的下游面向認知屬性。數據、信息、知識和情報是信息與信息管理領域的起點和基石,同時這些概念和它們所代表的外延之間又存在着極爲緊密的天然聯繫。

數據、信息、知識的關係

數據:未經整理,可被判讀的數字、文字、符號等。是載荷或記錄信息的按照一定規則排列組合的物理符號。人們對於信息的接受始於對數據的接收,對信息的獲取只能通過對數據背景和規則的解讀。
背景:是接收者針對特定數據的信息準備。即當接收者瞭解物理符號序列的規律,並知道每個符號/符號組合公認的指向性目標或含義時,便可獲取一組數據載荷的信息,即數據轉化信息。(數據+背景=信息)
信息:特定情況下經過整理的,代表一定意義的數字、文字、符號等。信息是數據載荷的內容,對於同一信息,其數據表現形式可以多種多樣。
知識:在作爲原材料的信息基礎上形成的見解、認識。是信息接收者通過對信息的提煉和推理獲取的正確結論,是人通過信息對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思維方式與運動規律的認識與掌握,是人的大腦通過思維重新組合的、系統化的信息集合。
知識的傳輸一般遵循以下模式:傳輸者的知識——數據——信息——接受者的知識
信息能夠轉化爲知識的關鍵在於信息接收者對信息的理解能力,對信息的理解能力取決於接受者的信息與知識準備。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個人經驗、信息、知識準備結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個人背景結合才能轉換爲知識(信息+經驗=知識)
智能: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是在一定環境下針對特定問題和目的有效的獲得信息、處理信息形成的知識和策略、針對策略來解決問題,從而達到目的的能力。智能是被目的所激活的知識,是知識在一定條件下的運動方式。

數據、信息和知識的包含、相互轉化關係

數據是信息的原材料,信息則是知識的原材料。知識的趨向是要成爲人們決策的智能方法。數據涵蓋範圍最廣,信息次之,知識最小。
不能簡單理解爲相交或不相交,相關不相關,三者具有獨立內涵和典型的外延,是轉化過程的遞進鏈,是加工組織程度的等級鏈,是價值量的等級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