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2.2信息交流的模式】

申農-維弗的通信模型

信息論創始人香農與維弗在《通訊的數學理論》中,提出了著名的通訊模型。
該模型把信息交流描述成一種單向的線性過程,整個過程由五個環節構成。信源負責發出要傳遞的信息,信息會經過編碼器編碼而採用所經渠道的相適應的信號形式到達解碼器,解碼器的功能與編碼器相反,它將接收到信號還原爲信息併發送到交流的目的地,即信宿。噪音指一切傳播者意圖以外的,對正常信息的干擾。

優點
反映了一種原始樸素的信息傳播思想,爲後來的許多交流傳播過程模式奠定了基礎,並引起人們對從技術角度進行信息交流研究的重視

侷限性

  • 關注點主要側重語法層面,對於語義和語用層面的信息關注較少
  • 模型是一個單向線性模型,沒有考慮反饋的環節。因而,通信模型會與人類社會傳播行爲的解釋能力比較有限,並不完全適用於人類社會的信息交流傳播過程

拉斯韋爾的5W模式

美國政治家拉斯韋爾1948年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對人類傳播活動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5W模式。用五個問題的回答來描述傳播行爲,分別是誰,說了什麼,通過什麼渠道,對誰,取得了什麼效果。5W界定了傳播學的研究範圍和基本內容,影響極爲深遠。

優點
開始注重信息本身的內容,以及交流和傳播效果

缺陷
忽略反饋,缺乏互動,線性單向

施拉姆模型

傳播學家施拉姆在1995年發表《傳播如何有效進行》提出了信息交流三個模式,第一個模式與香農的通訊模型極爲相似。
第二個模式中,施拉姆把交流的簡單模式推進爲一個比較複雜的模式。兩個試圖交流的個人必須積累有相當的共同經驗,在信源和信宿中,只有在共同的經驗範圍之內纔有所謂真正的交流,只有這個範圍內的信號才能爲信源和信宿所共享。
第三個模式中,施拉姆模式進一步發展成一個表明人類交流的兩個個體之間有相互作用的模式。交流雙方都必須將想要表達的意義製成代碼,傳遞給對方,同時必須將對方傳遞過來的信息譯碼做出解釋產生意義。通過信息的傳送與反饋,個體之間形成了信息互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信息交流就是一個循環往復、不斷反饋的過程。
此外,施拉姆提出了能充分體現大衆傳播特點的大衆傳播過程模式,認爲傳播的雙方分別是大衆傳播與受衆,二者存在傳遞與反饋之間的關係。

優點:
引進反饋概念,將反饋過程與交流者的互動過程聯繫起來。把信息交流理解爲一個互動的循環過程。更符合人類信息交流的實際情況。

缺點
信息交流中傳遞了一種相等的感覺,實際上信息交流循環後不會回到原來的出發點。

維克利的S-C-R模式

英國信息學家維克利提出的信息交流與傳播模式。信息交流就是信息從信息源出發,經由各種渠道和媒介,而後傳遞到信息接收方的過程。
從形式上看,S-C-R三要素分別對應通訊模型中的信源-信道-信宿。與通訊模型的機器信號傳遞相比,強調的式人本社會傳播,涉及許多人文因素(社會地位和認知對個人吸收信息的影響)

米哈依洛夫廣義的科學交流系統模式

美國社會學家門澤爾,從信息載體的角度,對信息進行了研究。提出了正式過程和非正式過程的交流模型。在這種模型下,社會的信息交流被分爲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
經過米哈伊洛夫的整理,得到廣義的科學交流系統模式。將科學交流分爲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

正式交流

科學文獻信息系統或第三方的控制進行的信息交流。

優點

  • 獲得信息可靠程度高
  • 能從大量文獻中找出有關某一課題詳細、全面的科學信息
  • 不需要與信息生產者本人見面

缺點

  • 信息傳遞不及時
  • 通過文獻查找科學信息需要一定的技巧方法

非正式交流

科學家、研究人員通過個人接觸進行的信息交流

優點:

  • 信息間隔時間短
  • 信息選擇和針對性強
  • 傳遞信息時反饋迅速
  • 對所得到的信息易於理解,並能給出恰當的評價

侷限性:

  • 信息的可靠性和準確性難以檢驗
  • 只有少數人有參與直接交流的機會
  • 不能爲以後的加工進行情報積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