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3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的实践品格

一、“知”与“行”的关系问题

理学的目标一致即成为“圣人”,《尚书 说命》——知之匪艰  行之惟艰,孔子——《论语》学而时习知,不亦乐乎。

二、知行合一的思想渊源

天台宗智者大师论“定”(实践)与“慧”(知识)——车之两轮,鸟之双冀,定慧均衡,止观并重。

北宋天台宗知礼和尚——智为行本则行借智生,行能成智则智借行成。

南宋理学阵营,也有同样表达。朱熹也表达了知行同样触发,齐头并进的意思,但认为知在前,但重要性来讲行更重要。“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表达了相互促进的关系。

浙东学派吕祖谦——“致知力行不是两截”、“力行亦所以致其知”、“磨镜所以明镜”(禅宗)

三、知行合一的具体观点

王阳明“真知即是行”(真正知道一件事情,是一定能够行的。)

朱熹“真知必能行”

王阳明是知与行合二为一的首创者,这是和前边不同的地方,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的第一个层次是知识的层面,第二个层次知作为良知。例如:孝敬父母这件事,如果你知道了很多道理但没有去做,你能说你真正懂得了孝敬父母吗?需要通过行为做出来。

“过程”——知和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知是行的起点,行是知的完成。知和行不仅是相互促 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的两个层面。

行——庄子“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朱熹的“穷理”是做不到的事。行不仅包括我们身体的行,我们意识的流动也是行。

知——良知自知  良知通过行来表达

圣人之道吾性具足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最早公开宣贯的观点: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四、对所谓阳明“以知代行”说的批评

《传习录》,强调知识的过程必定通过一个实践来体现,最终的实践也是知识的价值体现。不是以知识替代行动,也不以理论替代实践。工夫论体系重要的部分。

提问:知行合一是一个阶段性的闭环还是延续的?

回答:比如孔子,生命是一个过程,随着生命的进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思想境界、生命境界不断跃迁。小到习字大到人生境界的修行,都是通过知行合一。王阳明的隐喻:我们是一面镜子,修行成一面纯净镜子的这个过程就是知行合一,到那时就物各付物,大小由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