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湖山里人家堂房里的蓑衣

东江湖南乡人把“蓑衣”的读音说成衣服,其它乡把衣服说成“衣蓑”,这种叫法有那么点鸟占雀巢的味道,蓑衣方言叫“闩绩”,闩胸前,绩脖下,对不起,这两字将就着用,难不成祖辈用棕树皮遮过羞?此时借用“闩绩”多少有点难为情。

古老小镇天黑下来的傍晩,坐在街道边,夹在一班老爷们里面,边乘凉边聊天,是我整个夏天最好的去处,每当他们沉默无言,我会提出个新话题,只管收集整理,用文本形式记录下来,天赐给我这么好的场所;谈到蓑衣,首先要说到蓑草,蓑草即席草,最早编织蓑衣的原材料;东江湖山里人家的蓑衣准确说是棕榈衣,但我尊重这种语言发音,暂且让它叫蓑衣;聊到此时把镇上唯一传承缝棕榈衣的师傅倒腾了出来,我特意前往向他请教缝蓑衣的细节。

家有千棕,一世不穷。过去山里人总这么应为,于是在烂石堆,空闲地种上棕树,两三年后即可刮棕片兑钱,棕树分公母,公棕不结籽,母棕清明开花,开花前可采摘花苞作菜肴,棕籽老了呈酱紫色,剥去外壳可煲汤熬粥饮用;棕叶蒲葵状,单一撕开编些写意对称昆虫蛮不错,梱扎秧苗,菜蔬,粽子是不可多得的原始材料。东江湖山里人的蓑衣一般重量为四公斤,全部材料皆为棕片制作,大体呈三角状,除了颈椎部缴的密实外,其它部分皆叠成形,绳索双针同时绞链牵引固定,绊带左右穿在两肩上,面积若一平米大,上部斜到两肩,底部拖到臀部,后面看似如长翅的巨形大鸟,前面看象骑士的斗篷,颈口系紧,两边分开;加长从腰部往下缝呈燕尾,戴斗笠披蓑衣,酷似棕裹一般,风雨不侵。

明清两朝的茶盐古道上,能见到结伴成群的挑夫,他们头戴箬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肩挑重担,日夜兼程,一路向前;沿习上千百年的古老雨具,春季的稻田里已经很少见到它的“棕”影,农耕历史中它曾来过,我和我们可作证,还有菜园边,田塍旁,小山坡那些棕榈树。

蓑衣再大,在斗笠下。天命注定,摆放位置即如此,不随蓑衣意。黄帝穿龙袍,农民的蓑衣也就是农民的农袍,试穿过蓑衣,棕须刺肉身,加上不合身材,无福消受这身农袍;老家用棕片扎个十字架,穿根一米左右的绳索,梱绑在竹篙尾端,竹篙斜插菜园地里,穿着蓑衣的十字架随风摇荡,专门用来赶菜园偷菜吃的鸟。

家乡的菜园过了阳春三月,各种鸟儿似结伴从山上下来,损坏菜蔬瓜果,阿婆每到这个季节,便会在菜园的角落埋根七八十公分长,直径十公分左右,擢空上面竹节,只留底部竹节的竹筒;取根小楠竹扎个十字架插入竹筒,十字架里上稻草,弄成人形,顶部戴上固定的烂斗笠,身披报费的蓑衣,横杆一边扎把棕叶裁的蒲葵扇,另一头扎枝杉树枝,微风徐来,左右摇摆,狂风骤来,随风旋转,把鸟儿们吓成愤怒的小鸟,郁闷的老鸟,疯掉的死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