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人獨家】數之聯方育柯:技術的意義在於成就他人

江湖傳聞,頂級高手交鋒,拼的不是招式,而是信念,拳有意,劍有道。
方育柯的技術拳意,是成就他人。
泡沫幻滅期入場大數據
2006年,本科攻讀數學專業的方育柯考入電子科大研究生,擺在面前的兩個進修方向:其一是應用數學,另一個是計算機智能+神經網絡分析,方育柯選擇了後者,謙稱“前面那些太高大上”。他用“修仙初期”來形容自己的2006~2011,因苦修結得金丹,又有奇遇抱得元嬰,5年之後,方育柯成爲了大數據分析領域的硬核專家。

▲2018年新興技術Gartner曲線圖,資料來源:Gartner
以上帝視角回望,參照新興技術Gartner曲線,2006年其實是大數據“泡沫幻滅期”的開始。20世紀90年代,啤酒尿布引爆了BI風潮,大數據在資本追捧下迅速進入“期望過高期”,2000~2005年,隨着多方商業探索受挫,大數據行業迅速冷卻。恰逢此時入局的方育柯體會到了一絲涼意:“那時候想學習數據挖掘,能找到的只有韓家煒老師寫的《數據挖掘概念與技術》,可那是一本2007年出版的書。”

▲《數據挖掘概念與技術》韓家煒等著,範明譯。

但總有目光長遠的戰略家願意提前佈局潛力技術,比如華爲。在大數據行業的冰川期偶遇華爲,就是方育柯所說的修仙奇遇之一。
2006年,功能機+WAP還是時髦事物,iPhone尚未橫空出世,方育柯所在的電子科技大學數據挖掘團隊已與華爲展開了“大數據分析手機上網習慣判斷用戶興趣”的科研合作:一是基於用戶瀏覽網頁信息進行分析,利用自然語言處理解讀網頁信息並判定用戶興趣,再由電信運營商基於用戶興趣投放商業信息完成閉環;二是基於各大論壇社區的用戶關係分析,找到影響力最大的中心型節點用戶——那一年,推特剛剛降生,源自微博的“大V”稱呼尚未出現——便於廣告商篩選高質量投放渠道。
如今聽來這些技術原理並不複雜,但在WAP時代便有此遠見,不得不讓人慨嘆一句華爲就是華爲。而對方育柯來說,參與超前於時代的前瞻性項目,自然也收穫了超出同輩多個身位的成長。
如今聽來這些技術原理並不複雜,但在WAP時代便有此遠見,不得不讓人慨嘆一句華爲就是華爲。而對方育柯來說,參與超前於時代的前瞻性項目,自然也收穫了超出同輩多個身位的成長。
2011年,在華爲產品線總裁的盛情邀請下,方育柯成爲了華爲技術團隊的一員。
從解散到壯大
從15人到上千人
僅僅入職一個月之後,方育柯所在的部門宣告解散。
華爲內部施行着極度嚴格的考覈政策,沒有完成既定指標便自動觸發優化措施,比如解散被認定難以爲繼的團隊。這可苦了剛剛加入的方育柯,不得不應對這一計劃外的變動,被迫再次進行關乎人生方向的重大選擇:西安、印度,或是產品線其他團隊。權衡再三,他選擇加入大數據產品部,擔任大數據架構師。
2011年,草創期的華爲大數據產品部只有10+人,團隊狀況堪稱內外交困:外部,從上峯的種種行爲推測,“沒有人認爲這個團隊能幹出什麼事情”;內部,缺乏明確戰略方向,探索業務遭遇信任障礙遲遲打不開局面,試着聯合兄弟部門做安全數據分析、APP下載推薦,也屢屢喫到閉門羹。
絕境中,方育柯們沒有放棄自己。
業務側,他們以強大的韌性,頂着超高的拒絕率堅持出擊,參與多個項目的POC比拼測試,不斷敲開陌生客戶的大門並依據市場反饋迭代服務,最終在衆人驚詫的目光中,拿下了某著名商業銀行的“用戶屬性特徵分析”項目,並因此摘得“金牌團隊”的榮耀,方育柯本人也斬獲“關鍵技術突破獎”。
技術側,團隊成員在Hadoop社區已經有較多代碼貢獻,團隊決定試水Hadoop發行商,這意味着團隊需要在Hadoop 2.0 alpha版本基礎上進行完善修復,以達到商用級標準。這是一條技術難度高、市場競爭激烈的道路,僅華爲內部便有三個團隊同步推進相關業務,一年後,團隊在建行、聯通等知名企業的POC測試中表現優異,成爲華爲狼性賽馬機制的勝出者。
短短几年時間,大數據產品部便從最初的10餘人成長至千人規模,這支曾經的邊緣流兵團搖身一變,成爲華爲產品線的王牌正規軍。
出人意料的是,作爲這場驚天逆襲的主導者,方育柯卻在2014年選擇了離開,原因:以百年基業爲發展目標的華爲,在各種規範和條條框框的約束上比較嚴格,這對於以大數據分析安身立命的方育柯造成了一定的束縛感。相比之下,“數之聯是一個具有濃厚大數據基因的初創企業(三位創始人都是大數據領域的專家),加上多年師生情誼的信任基礎,作爲聯合創始人,他相信未來一定能在大數據分析服務的藍海中大顯身手,奮鬥出一片廣闊的新天地”。
2014年,方育柯離開華爲,加盟數之聯。

惱火大而全,主導產品瘦身
數之聯創始團隊的技術實力毋庸置疑,但在初創期,生存是第一要素。迫於生存壓力,企業面向多種多樣的用戶需求,使得初期產品功能設計複雜,迭代緩慢。
在華爲親歷過生死輪迴、體驗過血腥實戰的方育柯擔任CTO,負責核心產品研發,在第一次看到數之聯產品規劃時,他的腦袋“嗡”了一下:技術維度規劃了100多個功能模塊,“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華爲幾十人團隊做一個Hadoop忙到不可開交,想讓幾十人團隊同時做十幾個功能模塊,看得我非常‘惱火’。”

▲方育柯的口頭語,包含“專注,專業,奮鬥,拼搏”等多重語義,大多爲企業初創期壓力所致
產品瘦身勢在必行,代價屬實不小,從瘦身計劃啓動到最終完成功能聚焦,用時整整兩年。
技術側,100多個功能模塊削減至3個:以圖搜圖的拍圖購,AI算法平臺分析,BI分析可視化。由於數之聯擅長技術研發,但對To C產品運營缺乏經驗,公司管理層經過討論,遂嘗試將“以圖搜圖”功能轉化爲工業缺陷檢測能力。失之桑榆收之東隅,這一嘗試最終爲數之聯工業事業部的崛起奠定了技術基礎。
更值得一提的是業務側,在To B行業選擇上,數之聯決定聚焦至三個行業:政府智慧治理,工業智能製造、軍民融合。
相比於技術側的主動調整,業務側的戰略聚焦更多是企業在市場中不斷創新、嘗試而自然形成的,“很多割捨都是市場化選擇的結果,大家本能希望自己能服務更多行業,事實是你每進入一個行業,都伴隨着巨大的學習成本,如果不能聚焦到合適的方向,即便投入大量成本,也無法達到客戶滿意的效果。舉個例子,我們有一個合作多年的中國知名濃香型酒企客戶,在第一次拜訪之前,售前團隊每個人都花費大量時間研究學習了很多白酒釀造知識,什麼酸醛酮酯醇(筆者注:若干年後方育柯依舊能脫口而出,可見當年下了不少苦功),還有一大堆的化學公式。拜訪的時候發現,人家根本不跟你講什麼化學原理,講的都是實踐經驗,什麼時候加糠、加曲、拌料……團隊不得不反省,客戶爲什麼需要我們?我們能爲客戶提供什麼價值?”
在積極嘗試——受挫——反省——聚焦的輪迴裏,數之聯智慧工業事業部逐漸摸索出了自己的方向。國內某著名面板企業在嘗試某大廠服務商的解決方案受挫後,決定與數之聯展開合作,“壓力非常大,如果這次再搞不定,對方整套班子都會被拿下”,肩負着“幫助客戶企業成功”、“不辜負合作決策者信任”的雙重責任,數之聯成功幫助客戶減輕了80%的缺陷檢測工作量,對方提前完成全年KPI。
成功交付——打造燈塔案例——確立行業內競爭優勢,在創始團隊的帶領下,數之聯先後在政府智慧治理、工業智能製造、軍工行業打開了口碑。
最大的優勢是沒有優勢
在精準聚焦的方向指引下,隨着“燈塔案例”順利交付,數之聯聲名鵲起。被問到在競爭中勝出的決定性比較優勢時,方育柯給出了一個意外的回答:“相比於全球級的競爭者,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沒有優勢。”
他舉了一個實際案例來解讀這一觀點,4年前,在一家著名IT硬件製造商的服務過程中,數之聯與SAS、IBM、及A系公司同場競標,“這是一個陌生的行業,業務經驗大家都是小白,沒有業務經驗就談不上技術優勢,大家都處在一條起跑線上”。激烈交鋒下,數之聯在大廠不願付出太多精力的“定製化服務”子項中取得了微弱優勢並贏得競標。接下來,由數名博士構成的專家團隊深度調研兩週,多達8人的服務團隊披星戴月駐場半年,最終交付結果得到客戶高度認可。
“前期在能力層面沒有任何優勢,靠的是大膽投入、力保實施交付的決心。做成之後,積累下的經驗、技術優勢也只有3個月到半年的領先期,逼着我們必須要用滾雪球的方式將成功經驗快速滾大。”
“我一直認爲技術上的優勢,如果不符合客戶預期並持續進步,就非常容易被打破”,這句話引起了筆者的注意,《科創人》採訪的技術背景創業者中,絕大部分人都傾向於維護“技術”的神聖性和價值感。追問原由,果然有故事:如前所述,數之聯108個功能模塊瘦身到3個,其中之一便是AI分析平臺,但在AI賽道上,“在2012到2014年的那段時間,我們起了個大早,但是由於對市場和客戶預期的把握不夠精準,產品推廣效果一直未達預期”。
2012年數之聯成立之初,便投入了海量資源押寶AI產品研發,但對於行業來說,當時大數據的概念和思維剛剛開始進入商業領域,客戶對AI產品的理解不夠深入,對於AI產品能達到的應用效果也缺乏信心,甚至很多客戶根本沒聽說過AI。由於缺乏豐富應用場景的價值體現,導致AI產品的市場推廣困難,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成本進行客戶教育。直到2015年隨着大數據浪潮的風起雲湧,數之聯也完成了越來越多的應用案例,並且根據用戶反饋不斷對產品進行改進和迭代,最終AI產品才獲得市場的廣泛認可。
AI賽道的前進之路是數之聯成長曆程中的決定性事件,不僅讓管理團隊充分認識到精準把握市場和客戶需求的重要性,還直接推進了公司聚焦不同行業客戶需求,成立分行業事業部制改革,方育柯本人也勇敢的站到了工業事業部負責人的崗位上。
從科研型技術專家到肩負業績指標的事業部負責人,回首自己一路成長,究竟從何時開始,覺醒了擁抱市場、服務客戶的意識?方育柯笑了笑,“應該是從心智初開開始吧,自己就是‘助人以悅己’這麼個性格,所以市場意識、用戶思維、場景價值挖掘能力這些都是我主動學習、求之不得的寶貴知識,從沒有排斥過。我們跟客戶做事情,首先就會從客戶角度出發,去做項目的投資收益測算,只有如此才能雙贏,這樣子與客戶的合作纔會長期持續。”
談到未來,方育柯再次提到了新興技術生命週期曲線,他認爲大數據行業目前一定程度上再一次產生了過熱的跡象,未來也許會經歷一段艱難的低谷期。
“在行業中打拼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很多概念理論上可行,技術也能實現,問題在於實現成本不受控制,甚至高於帶給客戶的收益。這些無法完成商業閉環的產品恐怕會陸續遭遇挫折,進而影響行業整體。但我對未來有足夠的信心,隨着技術成熟、低成本的解決方案一定會誕生,大數據分析能夠創造的場景價值會迎來新一輪爆發期。” 行業發展會遇到高潮和低谷期,這是必然的趨勢;但是,企業必須在低谷期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樣在新一輪高潮來臨時,才能與行業一起達到浪潮之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