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湖山里人家堂屋里的镰刀

        生产队搞集体那会,二伯正是年轻力壮的年龄,他饲养了生产队两头牛在家饲养,每年比一个正常劳动力多几百工分,从莳完田的五一开始至割完晚稻期间,每天天不亮起床去田塍,溪边,烂石滩,垠头上,风景树下割草,天微亮时,挑着一担一百七八十斤的大草从晨雾中走向牛圈,松下草钎扁担,草一头别着把镰刀,顺手立在墙跟边,再把草提到牛圈边上,解下梱绑在草上的棕绳,绩在草钎扁担中上部,衣角抹一把脸上的汗水,左手横提扁担,右手拿着镰刀向家中走来。

        割早草去田埂上,即割了田旁的草,又用草喂养了牛,一举两得,但田埂边的草不茂盛,经过会因草短而割到手,这种性象倒置很多人左手食指背留下许多割草的故事和割过草特有的标识。

        镰刀的历史起源于战国时期,人们发现铁元素后,首先想到的是怎么使它为农业服务,战争中的武器依然是青铜所铸,先大量使用铸铁,小打小闹制作些能割,削,剔,刮,刨的利刃,镰刀在骨镰,石镰形状的基础上模仿出来,半月形,月牙形,锯齿形;镰刀铁锤图形作为旗帜的来源中,镰刀属诞生最早的铁器;镰刀作为工业制造品,新中国成立后,人均还不到一把镰刀的铁,正因如此中国才吸取西方工业文明,一九五三年制定了中国工业国民生产第一个五年计划,那是一段工业历史的耻辱,铭记在老一辈人的心里。

        东江湖山里人家的镰刀有两种,一种专用于割草,形状呈半月形,刀柄两尺左右;另一种用于割稻子,形状为月牙,刀把十几二十公分。

        家乡镰刀休息的地方很特别,它不是与柴刀,斧头放在一起,大人们收工回家,会把它钉在堂屋进大门后的立柱上,特别是月牙形的禾镰,钉得立柱两至三米的地方伤痕累累。

        韩少功在《马桥词典》飘魂章节中有个桥段印象特别深,想象不出兆青矮子用锋利的镰刀不小心割下了自己的头,刀刃锋利是肯定的,柄有身高那么长,要不然没向下的势能,趴在地上往水渠里面戳东西,那一下力度需要多大?刀柄一戳,镰刀从后颈割下来,好在写的这个人物形象不太正常,头胪掉到离开身体丈多,人们象猜谜一样想知道答案。看完那段文字,内心总不平静,韩先生一定看过西腊神话,受到镰刀是死神象征的提示。阿弥陀佛,信上帝还是信菩萨呢?一直信那把镰刀割了那颗头,这种人没有思想,要头又何用呢?

        家乡圃育松树,为了使树生长快,会特意剔去六七米以下的枝丫,竹篙尾端绑把锋利的镰刀,离主干十公分距离用力一刀,一两公分的松枝便从树上落下来,若树枝大点的,一刀不断也不补第二刀,直接勾住尾端向下扯,松枝脆的“哗”一声,应声落地;这种方法多适用于林场大面积种植。

        刚上小学暑假期间,帮生产队摘野猪菜养猪,家中装猪菜工具转不过来,手中拿把镰刀到烧过的山上割号筒管嫩生,取葛藤梱绑,找根柴两头削尖,扎入猪草中,挑了回来赚队上的工分,十二斤一个工分,一天下来还不到八个工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乡里收购冬茅杆和篁竹杆,冬茅杆削断剔叶子即可;一口气削几十百把根篁竹,用镰刀背反敲竹节,速度快,竹节光滑,容易梱扎;梱两把竹子,前端扎根柴扁担挑在肩上,尾部收拢梱在一起,山里的黄泥陡路中,一溜烟冲下山,卷起滚滚黄尘一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