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物5》


【原文】


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问曰:“业可得进乎?”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抑固窭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欢为骜,终身之丑,中民之行进焉耳,相引以名(,相结以隐。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


【译文】


老莱子的弟子出外打柴,遇上了孔丘,打柴归来告诉给老莱子,说:“有个人在那里,上身长下身短,伸颈曲背而且两耳后贴,眼光敏锐周遍四方,不知道他是姓什么的人。”老莱子说:“这个人一定是孔丘。快去叫他来见我。”孔丘来了,老莱子说:“孔丘,去掉你仪态上的矜持和容颜上的睿智之态,那就可以成为君子了。”孔丘听了后谦恭地作揖而退,面容顿改心悸不安地问道:“我所追求的仁义之学可以修进并为世人所用吗?”老莱子说:“不忍心一世的损伤却会留下使后世奔波不息的祸患,你是本来就孤陋蔽塞,还是才智赶不上呢?布施恩惠以博取欢心并因此自命不凡,这是终身的丑恶,是庸人的行为罢了,这样的人总是用名声来相互招引,用私利来相互勾结。与其称赞唐尧非议夏桀,不如两种情况都能遗忘而且堵住一切称誉。背逆事理与物性定会受到损伤,心性被搅乱就会邪念顿起。圣哲的人顺应事理稳妥行事,因而总是事成功就。你执意推行仁义而且以此自矜又将会怎么样呢?”(原文和译文均摘自网络通行版!)


【学究】


这里说到的老莱子应该就是老子。老子在典籍记载中,有很多名字,老莱子是其中的一种称呼,仔细观察文章中的场景,这位老莱子就是老子。

那么这是孔子和老子第几次见面呢?典籍中说到孔子有两次前去拜访老子,而这次且是老子主动让孔子前去,可见老子和孔子交往的次数远远不止两次,应该还是比较频繁,只是没有特别的说法,就没有记录而已。

这篇文章的核心,是老子建议孔子去掉社会上的一些刻意行为,回归自然。可实际上,这也是老子的一厢情愿,儒家在社会上存在,必定需要有自己的理论和行为方式,也因为儒家这种吻合社会需求的行为才成就了儒家。这便是儒家和道家的本质区别。

文化的表现必定会随着文明的时代出现而表达,儒家和道家是那个时代,两种不同的表现特征,丰富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基础,也夯实了那个时代的文明。彼此都有存在的价值,无须刻意成为一种简单的统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