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资源,该利用,就要利用

有些资源,该利用,就要利用

——协调——

“马爸爸”的协调智慧

2000年,马云想模仿金庸小说里的“华山论剑”,把当时的互联网大佬聚在一起,在西湖旁边举办一个行业论坛。那个时候的互联网,最牛的是新浪、搜狐、网易这三大门户,阿里巴巴在它们面前只能算“小打小闹”。所以,马云想要请这些门户的老大给自己捧场,听上去还是挺难的一件事。

那马云是怎么做的呢?他先打电话给金庸,说了一番自己的雄心壮志,诚心诚意请他来当评委,没想到金庸爽快地答应了。然后,马云又打电话给网易和新浪的老大,这两个人都是金庸迷,一听说金庸要来,都马上点头说来。最后,马云打电话给搜狐老大张朝阳,张朝阳虽然不是金庸迷,但是听说网易和新浪的人都来,自己也不能落下,就一起出席了“西湖论剑”。

马云后来总结说,好多问题看起来很难,但其实做起来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关键在于会不会协调资源。有些事就像做几何题一样,多画几条辅助线,引入一些看上去不相关的变量,问题也就解决了。

不靠默契,靠协调

在职场中,一个人的协调能力如何,会直接反映在他的工作进展上。通常,带业务线的人都需要多个职能部门配合支持,而职能部门都有自己的日常工作。比如财务,今天必须把工资表做完,但此刻你有紧急的付款问题需要请他审核处理,这时候你该怎么协调呢?你会发现,要想齐心协力,还真的不能光靠默契。

协调力

协调力包括三种综合能力:确保整体平衡发展的“调整力”,在人与人之间起联系作用的“中介力”,以及向成功方向引导的“推进力”。——大久保幸夫,《12个工作的基本》

特别是在职场上协调资源的时候,别人为什么要听从于你呢?这也是最难的部分。对此,我给你三个建议。

第一,花言巧语,把对方架上去。这个方法也叫“戴高帽”,和拍马屁是一个道理。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意思是说,但凡谎话都容易露馅,只有拍马屁不会。就算说得天花乱坠,听的人因为心里舒服,也就不深究了。比如,你在面对客户时可以说:“您在这行可比我有经验多了,这个方案的好处您肯定比我更明白。”你在面对同事时可以说:“总听老板讲,你是公司里最专业的,还特别有耐心,人特别好,我就厚着脸皮来了。”你把他擡得高高的,他一时下不来,也就不好意思拒绝你了。

第二,互换立场,从对方角度想。以前商场里的试衣间总有这样的提示:“请勿把口红染到衣服上。”提醒的作用是起到了,但是会让人有点儿不舒服。后来很多店铺改了说法:“不要让我们的衣服弄花您美丽的妆容。”站在你的角度为你着想,的确让人舒服多了。平常很多人找我帮忙,都会说:“老路啊,我是您的‘铁粉’啊,您多给我讲一讲,多帮我出出主意啊。”这么说没什么不对,但是说实在的,听多了也挺烦。为什么我就该帮你,你怎么不帮帮我呢?还有一次,有个人找我合作,跟我说:“我们希望帮路总扩大一下商学课的影响力,所以想请您来做一场演讲。您把课程的二维码发给我,我在线上线下都做一些推广。”实际上,那一次宣传没什么效果,最后还是我帮他多一些。但是,他这样说话就让人特别受用,我也就不会太在乎,到底是谁帮谁多一些了。

第三,借用背书,让资源浪打浪。比如,你组织一次活动,先问A:“你来参加吗?”你会发现,A最常见的回答就是:“来的都有谁啊?”这个时候,如果你特别实诚地告诉他:“我最看重你,所以第一个跟你说。”那么十有八九A的回答是:“哦,我不太一定,看情况再说吧。”A要看的是什么情况呢?他要看有多少人来,还要看都有谁来。人们在参与一件事的时候,会在潜意识里担心自己是唯一参加的那个傻瓜,或者担心去的人里面没有自己喜欢的人。这个时候,聪明的做法就是先借用背书,就像马云一样,建议你这么说:“B、C、D、E都没问题,还有跟你关系不错的那个F,也说好了要来。”同样的方法,再去跟B、C、D、E、F说,大家就都能来了。

一句话理解协调:

要想齐心协力,不能光靠默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