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5季 225|從養花中看教育

我不擅長養花,家裏的花被我養的七零八落,縱使跟別人一樣澆水、翻土、施肥,還是老樣子。家裏的幾盆花已經養了兩年有餘,看不出一點生長的跡象,它們幾乎還是原來的模樣。我對於自己養花終究沒有信心,也就放棄了養花這個興趣。

某天,婆婆從家裏端來一盆玻璃翠,說:“這花好養活,常年開花,這個夏天長出了不少新葉子。”爲了避免又把花養的焉不拉幾,我說:“讓我養,估計又養不好,還是拿回去吧。”拗不過婆婆的執着,把花堅持放在我家。果然,玻璃翠在家裏只待了一個晚上,整盆花的葉子就開始蔫了。看來,我真的養不好花,還沒開始養,花兒們就開始消極怠工。正打算給婆婆送去,婆婆打來電話說:“花有些幹了,澆澆水。”我嘗試性的給花澆了一些水,下午的時候,花們果然活過來了,花朵開放的正豔,葉子精神抖擻都舒展開了。原來,是我家太乾燥,所以才一個晚上的時間,花就幹了。在接下來的幾天裏,花兒們都生長得很好。看着花兒們長勢喜人,我也便放心了,把注意力挪在其他事情上。看來,這花真的好養!

我開始對自己養花有了信心,也許是太過得意,有些得意忘形。某天下班回家後,又發現花的葉子耷拉了下來,花朵也就開始紛紛凋落,再看看花盆裏,原來還是水乾了。我趕緊給花兒們澆水,過了幾個小時,花兒們才氣喘吁吁地舒展開笑容。原來,這花兒喜歡溼潤,來回幾次,我摸清了花兒的習性。每當花盆快要乾的時候,我便灑上一些水,花兒們像通人性似的,開始瘋狂生長。

原來,養花還有竅門呢,看來,只要懂了花的習性,我還是能養好花的。再看看,家裏的那幾盆花,除了能叫得出名字外,我幾乎不瞭解它們的任何生活習性。只是偶爾想起來的時候澆澆水,想不起時,花也就幹着,好在花兒們堅強,無論我怎麼折騰,它們還都艱難地生長着。

我突然覺得對花兒們有些慚愧,自己沒有了解清楚花的習性,還反過來責怪花兒不好好生長,養花多像教育呀!

每一種花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性,有的喜歡陰涼潮溼,有的喜歡沐浴陽光,有的喜歡乾燥,有的喜歡潮溼,正如每個孩子一樣,他們各自有着自己的興趣愛好。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同樣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但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常常把孩子們當成一樣的花兒來培養,所以纔有了“同樣的教法,教出來的孩子不同”的結果。甚至有的老師還在責備孩子:“一樣的教室,一樣的講法,爲什麼單單你就學不會。”乍一聽,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細一想,卻有些牽強附會。孩子們也常常將問題歸結在自己不夠努力,不夠聰明,因此,他們常常懊惱,對於學習上的問起疑惑不解卻又找不到解決的辦法。孩子們跟花兒們一樣,一個教室幾十張面孔,用同一種教法,用同一種要求,自然有些孩子會跟不上老師的節奏,所以學生也就會表現出學習上的優良中差。要知道,每一個孩子在進入學校之前都有想學習好的願望,但最後卻只有一部分孩子能夠如願以償。

每一盆花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習性,正如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徵。

孩子在學校表現不佳時,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教給孩子們的是不是他們內心真正渴求的。曾經在李鎮西老師的書中看到過學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想知道的都是老師不教的,老師教的都是我們不想知道的。

的確。在教學中,我們教給學生的是大量記憶性的知識,我們並沒有把學生看作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是把他們當作了一個沒有情感的存儲硬盤。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在我們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們的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學習——這並不是把知識從教師的頭腦裏移到學生的頭腦裏,而首先是教師跟兒童之間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關係。正如養花,要想養好花,就必須跟花建立某種相互關係,對他們知冷知熱,走進彼此的內心,雙方纔能更好的獲得生長,人養了花,花也養了人的心情,纔是共贏。運用在教育上,教師要走進每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但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要想了解他們,我們必須與孩子們建立某種相互的關係,知道他們的內心所需,按照他們的需求來供給養分,這樣他們纔有獲得生長的可能。但在實際中,一所學校幾乎很少有老師能走進每一個孩子的內心,所以造成了教育上供與求的錯位,導致教師教得累,學生也學得累,教育問題頻頻發生,而真正的教育是教學相長。在教與學中,只有教師和學生彼此成就,才能取得雙贏。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教育中教與學的關係好比市場上供與求的關係,教師是供貨方,學生是需求方,教師提供給學生的是他們認爲非常重要的知識,而作爲需求方來說,未必所有的學生都買賬。教育現實是,當教師手裏有南瓜時,只能賣給學生南瓜,愛不愛喫,是學生自己的事;當教師手裏有青菜的時候,只能賣給學生青菜,那麼愛喫蘿蔔的孩子就會感到難受,而市場的正常需求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只有教師手裏有各種各樣的蔬菜時,纔會讓學生有選擇的餘地,因此,教師除了要了解學生的需求外,還要豐富自己的“貨源”,即教師要有寬闊的知識領域,因爲自古以來,教師就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他們是無所不知的典範。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學習必要的教育理論知識,提高自己診斷孩子需求的技術與技巧,這樣,才能達到教與學的平衡,也只有達到教學和諧時,真正的教育便產生了。

教育孩子如養花,只有給花兒們迫切需要的養分,它們才能更好的生長,但前提是還要了解清楚每一種花的生活習性,才能給他們準確的定位,營養成分的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生長的速度。教師亦如此,只有不斷提升養花人即教師的“養花技術”,才能讓花兒們開出更美的花朵,給孩子們想要的養料,才能共同建立教育的美好。

2020年10月28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