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資治通鑑》[768]| 鄧艾偷渡陰平,是怎樣的一場奇蹟?

【資治通鑑白話文】

姜維排列營壘據守險要之地,鍾會進攻不能取勝,而且運糧道路既危險又遙遠,打算班師。

【點評】

姜維據守的險要之地就是劍門關。

劍門關居於四川廣元劍閣縣,在大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 直入雲霄,峯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 劍門”。劍門關爲蜀北屏障、兩川咽喉,巍峨挺拔,難以逾越,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諸葛亮在此修築棧道,設關戍守,始稱“劍閣”,唐代詩人李白《蜀道難》讚歎“劍閣崢嶸而崔巍,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杜甫也有詩專門寫劍門關:“惟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一夫怒臨關,百萬未可傍。

面對劍門關,鍾會的10萬大軍也毫無用武之地,這時部隊開始缺糧,而且他身後還有沒拔掉的釘子即樂城和漢城,如果將士疲憊之際,受到南北夾擊,那就危險了。此時漢中已經拿下,作爲鍾會而言,目前已經立了大功,見好就收,班師回朝是名正言順的事情。

然而,這時,鄧艾提出了一個大膽的也是離奇的滅蜀方案。


鄧艾上書說:“敵兵已經受到摧折,應乘勝進軍,如果從陰平經小路南下,可以到達德陽亭,然後直撲涪縣(四川省綿陽市),涪縣東距劍閣一百里,南距成都三百餘里,在這裏出奇兵衝擊其腹心之地,那麼劍閣的守軍必然回師援救涪縣,鍾會兵團就可大步前進;如果劍閣守軍不撤,那能救援涪縣的蜀兵就少了。”

鄧艾於是從陰平進入七百餘里的無人之地,逢山開道,遇水搭橋,山高谷深,非常艱險,運來的糧食也將吃盡,瀕臨危險的絕境。鄧艾用毯子把自己裹起來,翻滾而下,將士們攀木沿崖,魚貫而進。

鄧艾的軍隊突然出現在江油,蜀漢守將馬邈投降。

【點評】

鄧艾選擇的陰平道究竟是一條怎樣的路呢?

陰平道,準確的說,是“陰平陘”。“陘”的字面意思,是山脈中斷的地方,道是連貫的,但陘是時斷時續。也就是說,陰平道不是條通常意義上的道路。當初,鄧艾想拉諸葛緒入夥一起走這條陰平道入川,諸葛緒根本沒理這個茬,因爲高山峻嶺,道路不通,沿途無補給,那根本就是死路,這鄧艾是神經病。

鄧艾率軍踏上陰平道,開始了勇敢者遊戲,中國古代史中一場堪稱最偉大的孤軍深入大戲上演了。就是這條不是路的路,成就了鄧艾千古名將的一段歷史神話。

六十多歲的老頭子,道路斷絕,他身先士卒,帶頭滾山坡(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鄧艾用行動詮釋了“這世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

1萬多名穿着破爛軍裝的“叫花子”魏軍,出現在江油,蜀漢守將馬邈竟然不戰投降。爲什麼會這樣?也許,打到這個份上,馬邈覺得抵抗無意義了,他不知道究竟來了多少敵兵,他不知道這些兵從哪裏來的,難道劍門關已經失守?總之,鄧艾神兵天降,蜀軍已經“懵”了。



諸葛瞻率諸軍抵禦鄧艾,到達涪縣後,停住不進。尚書郎黃崇是黃權之子(黃權是劉璋部下,劉備伐吳失敗,黃權隔在江北,於是降魏),他屢次勸說諸葛瞻應迅速前進佔據險要,不讓敵人進入平地,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采納。黃崇再三進言,痛哭流涕,諸葛瞻還是不聽。

鄧艾於是長驅直入,擊敗諸葛瞻的前鋒,諸葛瞻退兵駐紮在綿竹。鄧艾寫信勸誘諸葛瞻說:“如果投降,必定表奏你爲琅邪王(琅邪是諸葛氏老家)。諸葛瞻大怒,殺掉鄧艾的使者,列陣以待。鄧艾派他兒子惠唐亭侯鄧忠攻其右翼,派司馬師纂等人攻其左翼。

鄧忠與師纂戰鬥不利,都撤兵而還,說:“防禦嚴密,賊未可擊!”鄧艾大怒,說:“存亡之際,在此一舉,什麼叫不可擊!”怒叱鄧忠、師纂等人,要軍法從事。鄧忠、師纂出軍再戰,大破蜀漢軍,殺了諸葛瞻和黃崇。

諸葛瞻之子諸葛尚嘆息說:“我們父子蒙受國家重恩,沒有早點殺了黃皓,致使國敗民亡,活着還有什麼用!”於是策馬衝向敵陣,戰死。

【點評】

蜀國衛將軍諸葛瞻是諸葛亮之子。這場戰役,諸葛瞻有三種選擇:其一是黃崇建議的佔據險要,不讓敵人進入平地;二是堅守成都的最後一道門戶——雒城(當年劉備攻雒城打了一年多);其三,在野外與魏軍正面作戰。諸葛瞻爲什麼選擇最後一個方案,其理由,我們無法猜測,但畢竟鄧艾只是1萬多人的孤軍,如果鄧艾戰敗,那麼蜀漢將脫離滅頂之災,因爲,劍門關那,鍾會已經打不動了。所以,諸葛瞻是準備孤注一擲吧。

這場血戰,以蜀兵打敗告終,不管諸葛瞻的戰略抉擇是否正確,但是諸葛一家的忠誠與信仰,明知不可爲而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烈精神,令人敬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