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说|雍也篇6.13:人能不能改,论儒学概念里的“修德”,与“修道”。

先修德,再修道。----李宗奇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这话是有所指的。事实上,《论语》中所记述的很多话都是《论语》的编撰者们记述的孔子只针对某个人说的

不是针对“全体”而言的。所以,我们看孔子对某个人所说的,所训诫、和所告诫的话的内容......也就能基本上得知了,这个人身上所可能曾存在的问题。

道理是这样的。这里,既:《论语·雍也6.13》当中首次披露了《论语》当中的孔子提出的君子儒,与“小人儒”的概念。“君子儒”、“小人儒”,均出自于:《论语·雍也6.13》。

道理是这样的。子夏是“儒”不假,但”也分君子和小人。

这点,在汉以后历代、历朝都有体现。既:“君子儒”和“小人儒”的问题。

是改不了的。道理是不一样的。《论语·为政2.17》记述:“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于《论语·为政2.17》)

这话,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出自,同上)也是:有所指

是孔子说给仲由(既:子路)聼的。详细情况,我曾经在《论语心说|为政篇2.17“行诈鼻祖”仲由的生与死》(《论语心说|为政篇2.17“行诈鼻祖”仲由的生与死》一文中基本详细的论述过

这里,展开讨论。可以确定的是,儒门里面,也有许多“特长”很好,但人性(既:“天命之性”、“理性”,“天命之性”,出自于《礼记·中庸》)欠达的人存在。这是没有办法,因为,这世上最难的知识,最难学、和最难掌握的技能......也比‘改变自己’这件事,要容易很多。

道理是这样的。所以,在《论语》记录的孔门“各科”排名当中,“德行”永远是第一位的。

不是因为,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们“Old School”(既:老派)。而是在“儒”这一门当中,在“儒家”学派里“修德”的难度要远远超越远远大于“言语”、“政事”、“文学”的难度。

道理是这样的。其它的“科目”,像“言语”、“政事”、“文学”......也不容易,也很难得。《论语·先进11.3》记录:“......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些人都很出色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唯有最第一流的人才,最第一流的们,天纵之资,历来的:真正的......才懂得:如何通过“学”与“思”相结合的手法、方式来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认识”(儒学概念里认知=认识”),从而,通过刻意的练习,刻意的训练来达到每天更新自己思想的温故知新(“温故知新”,出自于,《论语·为政2.11》)的状态,和境界。这种“向内求”的行为方式我们(既我们儒家)叫他为:“修道”了

道理是这样的。儒家,即便在孔子在世的时期......能理解,和运用这种行为方式(既:“修道”),并能切实的,体会到“修道”带来好处、乐处的,据我们今天从与孔子儒家相关的资料上了解,和梳理所得知的,也不过孔子,和颜回两人而已

道理是这样的。能“向内求”,每天刻意的‘更新自己的思想’与“认识”、“认知”,且能从这个过程中间,体会到‘巨大快乐’、与好处的人,就叫:“盛德之人”,也叫:大德之人。从古至今,都是罕见的。

道理是这样的。《易传·系辞传上》记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出自于,《易传·系辞传上》)“富有之谓大业”的:“富有”二字,很好理解。

“富有之谓大业”的“富有二字,在今天的意义上,也是:富有,的意思。

但:“日新之谓盛德”(出自,《易传·系辞传上》),“日新”二字,很多人无法理解,这是因为:你不具备“盛德”,所以你没法体会到:“日新”的快乐。

这种日新的快乐,实际就是:‘改变自己的意识形态,与性格’以及强化,加深自己对于“知”、和“识”的:认。加深“认识”,深化“认知”。就是:向内求。

求心,“修道”。“修道”,出自于《礼记·中庸》。

道理是一样的。这(既:改变自己的意识形态、与性格;以及后来的强化,以及加深“认识”、“认知”)是比:世界上任何一种的知识、与技能都还要难上加难的这么一种维度的‘行为方式’(既:向内求、“修德”、“修道”,“修德”,出自于《论语·述而7.3》,“修道”,出自于《礼记·中庸》)。道理是这样的。所以,广义上的“人能改变”,是改变外在的,学会一门手艺,或者,熟练掌握了某种类型的知识......等等。

但是,狭义上的‘人改变’,是改变的气质,与格局。气质与格局,道理是一样的。狭义上的‘人改变’,是:修德(既:儒家概念上的“修德”,出自于,《论语·述而7.3》)。

1.

道理是这样的。所以,子夏能不能“变”成:“君子儒”(“君子儒”,出自于《论语·雍也6.13》)这个很难讲。实话实讲,不知道

但,从《论语·子罕9.12》孔子评论子路(既:仲由)的情况来看、来说的话,子路应该是没怎么变的。“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出自于,《论语·子罕9.12》)

2.

另,据《礼记·檀弓上》记录:“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无罪也......’”(出自于,《礼记·檀弓上》)。

好像子夏也没怎么改。

道理是一样的----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九月廿一 于自家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