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初鑑 卌三

引:問:“‘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愚的人與之語上尚且不進,況不與之語,可乎?” 先生曰:“不是聖人終不與語,聖人的,心憂不得人人都做聖人,只是人的資質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與他說性、說命,他也不省得,也須謾謾琢磨他起來。”

南川子曰:此之謂因材施教也。人之資質不同,一以視之,未免有失偏頗。當今教育,便是籠統一體,略無差異,始知因材施教亦是難能可貴也!

引:一友問:“讀書不記得,如何?” 先生曰:“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南川子曰:得意忘言。餘不厭其煩言此者,正因此乃爲學之大要所在。融會貫通,爲己所用,此乃學之根本也。學而不能貫通,猶如爲學也。如積食腹中,不能克化,徒自脹痛,又有何益?

引:先生曰:“只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來太重,不問當死不當死,定要宛轉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卻丟去了,忍心害理,何者不為?若違了天理,便與禽獸無異,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過做了千百年的禽獸。學者要於此等處看得明白;比干、龍逢,只為他看得分明,所以能成就得他的仁。”

南川子曰:人各有一命,失則再無,如何不看得重?然太史公嘗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雖一事,然意義不同。有殺身成仁者,有死而無憾者,有死如草芥者,有自取滅亡者……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死而無憾,其爲衆人之所願者乎?

庚子年九月十六

2020.11.01於北京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