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汶翰事件想到人的精神

李汶翰是誰?發生了什麼?

李汶翰是一位在韓國出道的年輕偶像,在愛奇藝主辦的《青春有你》裏拿第一名,成立組合UNINE做隊長。從《偶像練習生》到《創造101》,偶像行業在中國火熱起來,李汶翰也不過是其中平平無奇的一味,還被吐槽是最沒有存在感的C位。

他特別在哪呢?特別在提供了一個有意思例子。前段時間爆出一個新聞,他跟一個女生接頭非常親密,親密到把女生壓在車引擎蓋上親。上個圖:


年輕人,談個戀愛很正常,不偷不搶,有什麼奇怪的。但問題就出在他的身份:他是一位年輕偶像!偶像有什麼特別?偶像就不能談戀愛嗎?是的,偶像禁止戀愛。

鹿晗和關曉彤公佈戀情的時候把微博都給搞癱瘓了,哪怕現在去都還有一些負面的評論:

而且我也聽說一些女生在鹿晗公佈戀情是哭很久,大批粉絲脫粉。鹿晗還是那個鹿晗,他談戀愛了,粉絲就不喜歡他了?

偶像扮演大批粉絲夢中情人的角色,偶像戀愛就掐斷了這些粉絲的幻想,粉絲就走了。而爲了留住甚至聚集大量的粉絲,就要扮演一個合格的大衆情人的角色。

而李汶翰的事沒有結束,更奇葩的是後面他發了一個澄清的微博:


確定的事也能撇清,甚至有不少粉絲在評論裏表示“一直支持”“無條件支持”,這也能信?我只能說永遠也叫不醒裝睡的人。

精神,也可以是一種商品

粉絲們是因爲他們會跳舞、會唱歌而支持他們嗎?不是,更重要的是偶像和粉絲之間建立了一種精神連接。粉絲把偶像視爲他們的戀人,也有視爲朋友、兒女、哥哥姐姐,就好像是一場大型的過家家。粉絲給偶像集資、買代言的產品、追劇等等,他們得到了什麼?可以肯定沒有實際的物質上的獲得,就只有一種精神寄託。

所以在粉絲經濟裏,精神就成了一種商品。偶像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媒體選擇特定的角度,只報道特定的事,從而塑造符合大衆想象的樣子,從而吸引粉絲。在這個時代,明星不再是,至少不僅僅是依靠演戲、唱歌這些具體的工作而獲利了,更重要的是一種形象塑造,俗稱人設。

這種事不是現在纔有,只是因爲現在中國經濟好了、互聯網讓媒體更發達了,販賣精神商品的受衆更多了也更有消費能力了。

人類的侷限性

精神商品不僅僅是偶像行業纔有。看爆米花大片圖個什麼?看得爽,這個爽是什麼,不就是一種精神享受嗎?聽聽音樂圖個什麼?開心快樂、放鬆心情等等,這是不是也是精神獲得?喫飽了飯,還要喝點啤酒、啃個雞腿,圖個什麼?吸菸有害健康,還一天一包,圖個什麼?

精神感受上的好壞,其實就是人的判斷系統。拿喫飯舉例,爲什麼大部分喜歡油炸食物,因爲高熱量。人類在很長的時間裏是處於食物缺乏的狀態,不喜歡高熱量的人類早就被自然拋棄了,活不到現代。因爲喫高熱量有利生存,爲了讓你能更願意喫它們,所以精神上讓你快樂,從而引導你去做這件事。否則,喫高熱量的食物跟喫屎一樣,怕是人類都餓死了。也就是大部分時候,精神上好的東西,實際上也是好的。我們通過感受就知道一些東西的好與壞:你看見有人摔一跤,你看到都覺得痛,只是在提醒你不要跟他一樣;想起和家人在一起很快樂,就是告訴你家人很重要......

但問題是時代變了。還是喫飯,我們喜歡高熱量的食物,但在現代這樣會讓人肥胖,不好看、引發心血管疾病等等。時代變了,原來有利的事變成了不利的事。歸根結底,是這個世界變化的速度遠遠超過基因進化的速度。

以往,一個人如果你經常見,熟悉他的面容、語氣、性格、想法,那他一定是你身邊的人,那麼你信任他是值得的,畢竟在原始的生存環境裏,每一個朋友和幫手都是重要的。但現在呢?那些明星你熟悉了,但他們跟你一毛錢關係都沒有,你單方面的與他們建立了情感連接。粉絲在物質上的付出,獲得的只是精神的撫慰,並沒有太多實際的東西。

有問題嗎?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無時無刻不接觸無數的信息,這些信息構成了我們的認知,但這些認知是別人給予你的,而不是你自己從實踐裏切實獲得的,必然存在偏差和虛假;而這一類的信息在大腦裏佔比越是多,我們認知與現實的割裂就越大。

大衆傳媒,只是發得出聲音的那一部分大衆的傳媒,有很多聲音是在媒體裏看不到的。比如廣大貧困人羣在網絡上的身影就只有每年“春運方向的農民工”,比如特朗普以前,特別是疫情以前,美國一切都好,許多人只買“洋貨”,外國人發達制度優良(是的,非洲東南亞中東等等不是外國)。

精神和認知是不斷地受大衆媒體和他人之口影響的,作爲個人,還是要盡力地讓認知與現實匹配,看清局勢、擺正自己的位置。當然,精神也重要,偶爾放鬆一下,哪怕是利益上不理智的也沒有太大的關係,畢竟是人不是機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