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4季 244|修行一念见天地

自从上次在榆林与魏老师一别,修荣辱心,便在我的心间搁浅,虽深知修行要知行合一,却做不到,因而在生活中,知是知,行是行。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语来讲就是“道理都懂,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我们一直在努力,可距离幸福依旧很遥远。

我相信天地一定是有频率存在的,今天读书随意翻到加措活佛的的《生命不能透支》这篇文章时,颇为感慨。文章以“我们要经常整理一下自己的生活,看看哪些是我们已拥有却常常忽视的,哪些是我们得到却一直苦苦追寻的”这句话为开头,以“如果一个人所追求的事物不值得他永远珍惜,那他就不是在追寻幸福,而是在追寻虚荣”为结尾。回想自己这大半年的生活,忙忙碌碌,走走停停,我在不断反思自己,却还是不知道这样的生活是“荣”还是“辱”,时而迷惘,时而纠结,终不知所措。

世人每天都在追求荣誉和高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聚光灯下容光焕发,都想让自己“前途无量”“鹏程万里”,并且为此而奋斗一生,却不习惯处在低谷的日子。殊不知,有成功就有失败,有台上的日子,就会有台下的日子。南怀瑾老师说:“人生本来就是唱戏,上台一鞠躬,下台总归要回到你本来面目,那是赤裸裸的来,什么也没有带来。不要老是想胜利属于我一个人,光荣也都属于我一人。”我们要学会随时接受“冷色调”的日子,在低谷中修炼自己,在低谷中积蓄力量,因为虚怀若谷,所以海纳百川。

《道德经》言:“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荣”好修,人人都能承载得起,“辱”难修,人人回避而弃之。《道德经吕祖秘注》言:“荣则有害,不如长守其辱,辱心一存,万事无不可作,无为存辱,为天下谷。”要想“天下谷”,必有“辱为先”。曾经听魏老师言“修忍辱心”一事,当时不解,而今豁然开朗,修“忍辱心”难得,权当考验,实属荣幸。

上天总要把人精雕细琢一番,方才让人有成为“器”的可能,所谓“玉不琢,不成器”说的就是如此。我们是世间凡夫俗子,所苦苦追寻的不过是寻常的“器之用”而已,却常常迷失在“朴”中。吕祖言:“朴者,全完之器,朴散而成器。”“器”更多承载着“荣”,“朴”常常被人们忽视,人们热衷于追逐荣誉和高位,而常常忽视了健康、生命等自然本真的东西,越是修养高的人,生活越是简单,其实人真正的高度是朴实无华,但人们却过度追求“器之用”。孔子在《论语·公冶长第五》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可见,孔子虽然肯定子贡有才能,但却是瑚琏之器,远没有达到他心目中的“君子之器”。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沉迷在器的“荣”中,而忽略了“辱”,所以处在低谷时,会表现出烦躁和不安,甚至意志消沉,老子告诉人们:只有“守其辱”,才能为“天下谷”。人最该修的是“忍辱心”,修过此心才能“复归于朴”,“朴”则为道,道为完器,吕祖所注“以婴儿为天下抱道之式,人如婴儿,触物不著”,真正的高境界是婴儿的境界,不被万物所牵绊,如禅宗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确,人在降生时两手紧握而来,离开时却空空而去。

加措活佛说:“人应该有所追求,但绝对不应该追求所有。”常德乃足,知足常乐。那么又何须计较不得“荣”而刻意回避“辱”呢?花开终有落日时,我们所期待的不是“落花流水春去也”,而是大起大落后“见素抱朴”的永恒。

修行见忍辱,明道一念间。天地一同频,点醒梦中人。

2020年11月28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