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与形态,道与德,气与质,空与色

什么是“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出自《易传·系辞传上》)

什么是“阴阳”?

“阴”、“阳”是:“气”(既:“气”)。

什么是“气”(既:“气”)?

从朱子理学的角度来说:所谓“是指代这个世界以及这个宇宙本来面目的名词所以”也指代一切......

从朱子理学的角度上说:一切,都是“气”。

“气”是:本,变化成为了,才有我们所看见的这一切......

但我们自身,我们身体也是:质,我们,和我们所看见的一样,都是由“气”,变化而来......追求变化,就是在,追求:质。但是,质就是本。人生的意义就是知道质就是:本。人生的意义就是----李宗奇所谓“本立而道生。”(“本立而道生”,出自于《论语·学而1.2》)

“道”就是“道”就是:“气”。(“”)就是: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出自于《礼记·大学》知之至(出自于,同上)就是知本,知道,知气。就是:“格物致知”(出自于,《礼记·大学》),就是:性。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也。”(出自于《易传·系辞传上》)见性、致知,就叫:成道。因为”在道中。

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朱子理学派认为:“”是。所以,也叫:“理”在道中。因为“道”是“阴”、“阳”,“阴”、是:,所以,也叫:”在“中。

道理是一样的“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于,《论语·里仁4.8》闻道出自于同上就必须譲己先见了性,致了知。

性、之后......就叫:成道(既:“闻道”)了。道理是这样的。“闻道”(既:成道)就可以死了。这就是我说:“人生的意义就是知道。”一样。知,方可“闻道既:成道)。因为在道“气”。道理是这样的。

但变化的根本,变化的本,变化的由来......

也可以说: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假的”真的,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切“假的””(既:本、既:“道”)就是质。你想知道什么吗

好,简单,你拿起你手边的任何,任何一样东西如果恰巧手边没有东西,那就摸一下你自己的手或脸......

那(既:你摸到的,手边的东西......或你自己......),就是真理。就是:本。既是:“道”。

所以,何为所谓的重道尊道。爱惜自己的身体人、惜就是尊道和重道了。

道理是一样的。你自己就是:“道”。世间万物,都是:“道”。万物一体,只是形态“德”各异。但,不能因为“”(既形态)各异就忽略、忘记、以及无视了“万物一体”的原则、与原理。

道理是这样的。仏(既:佛)氏管”(既既:道),叫:“”。仏讲”是:“”。

所以,才叫:空气(既:气)。管质(形态、既“德”),叫:“以为,管质(既:形态既:“德”)叫做:“色”,是很形象。但,管“气”(既:气、既:、既:“道”)叫:“空”,就有点,不太合时宜了。

因为“气”(既:气、既:本、既:“道”)当中,还有个:“理”,这(既:“理”)是仏(既:佛)氏没说的。他(既:仏氏)就怕人提这个“理”字。

道理是这样的。所以,从这点上来说、来讲的话,我更倾向、赞美儒家。儒学是譲我真正走向光明、理性的老师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说:“自己是儒家的人”。

道理是这样的。我是儒家理学派的人,目前写过至少一百三十多万字的文章、与论文。大多离不开儒家思想与仏既:佛氏理论的主旨。

我热爱儒家思想,热爱研究思想、与传教。在这个时代,我并没有传授我这方面(既:儒家思想与仏氏思想......)内容的老师。我全凭自学,私淑于孔孟、程朱所以我的文章,是自成一派,因为没有人提任何意见

这(既:没有人对我写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提出任何意见......)譲我觉很高兴。我本爱写作,儒家思想,与仏氏理论,正好成为我发挥自己写作这项爱好的楔子,和“工具”。没想到,这一写,就写了五年......

我用写作这项方法+(加上)儒家思想、仏(既:氏理论这件“工具用力想用力写,几年间,几乎心无旁骛,无牵无挂。

我见性了。这几年之间,我不再过分的追求变化(既:质),不再想着,怎么多挣钱,不再想着钱,钱,和钱......我发现,用仏(既:佛)家思想、与儒家思想这件工具去‘创意写作’,用既:佛)家思想、与儒家思想这件工具去写去创作......能给我个人的精神、思想带来比我挣钱更大、更大的兴奋,与激动。

那是一种,通过自己的文笔梳理自己的思绪,而后结局忽而见明豁然开朗的兴奋与舒坦。好似你在漆黑洞中经过漫长的摸索与远行,终走到一明亮之出口,站立出口边上,望外面一新世界,而发出的那声豪喊一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我写完一篇文章,就似在又豪喊过一次,一样

就这样,我穿过了无数的“漆黑的山洞”,经历了无数次的呐喊、呐喊、呐喊......我不再对钱感兴趣,而只想着写作带给我的那种体验,就这样一直写,一直写,直到有一天,兴奋逐渐消失......消失,我也可以写,但我知道,已经不是由暗到明的写而是由明而外的写......那(既:由明而外)自然少了由暗到明的兴奋、与芳华,但也证明了:我确实已经见性了我已经具备了一颗明心。

这就叫:见性。既:明心见性。见性,就是:明心。明心就是:见性。

道理是一样的。我现在写文章,没有当时那么兴奋了,更多是坚持的习惯......儒家,管这种情况,叫:“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出自《礼记·中庸》)显然,我现在是“教”(自明诚的阶段。对人,对事,都很诚实。现在的写作,用儒家,和仏(既:佛)氏思想的工具写......对于我来说,也并非毫无一点意义。偶尔,也会在这过程中间(既:自明诚的写作过程中......,或在这结束之后(既:自明诚的写作,结束之后......)体会到点新的认识、认知。我管这叫:“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出自于,《论语·为政2.11》)道理是这样的。

总之,写作大概我的真爱无疑,而,用仏(既:佛)氏思想、与儒家理论、思想为工具的写......大概是我的习惯,或:行为方式吧。

道理是这样的。总之,儒家思想,和仏(既:佛)氏理论对我而言、来说就是这样的价值与意义,他们着实的譲我的思想、和我自身有了造型,或者说:样子。我用儒家思想和仏(既:佛)氏理论塑造的自己的意识(既:内在)形态(既:外在、既:),就叫我的:道德

道理是这样的。“德”,是:“”的样子。“道”是:“阴”、“阳”。“阴”、“阳”是:“气”(仏、佛氏,叫:“空”),所以:“德”就是:“气”的样子或者叫:“的变化就叫:质。就是:质”就是:“内道(既“气”)而外德既:质)就为:,也为:世间万物。

道理是一样的世间万物都为是道德。但,只有有道的人只有见性的人才真正懂得何为“万物是一体”的原则、与原理。只有见性的人(既:有道之人们......因为既:性在见性既有道)才不会因为仅仅只是“德”(既:形态既:变化造型,既既:“色”不一样而区分

大家都是道德宇宙万物,都一样......都是:道(既:气,既:意识)。任何“物体”都有他的:意识

只不过它的形态(既:他的“德”既:他的质既:他的造型、与样子......)导致了它“不能”(所谓地,“不能”)说话......

亦或者说:是因为我们的造型(既:我们地“德”与我们地样子我们地‘质’)导致了我们(人类)听不懂它们的话......

道理是这样的。世间、宇宙中......只有:意识道理是一样的。

但,无道的人,既:还没找到人性的人......则只看造型,只看质只关注变化只看“德”了

道理是这样的不一样的。----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十月十五 于自家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