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雲華:面對“內卷”,企業和個人如何自救? 1、 2、 3、 4、

1、

“內卷化”,這個概念在今年被應用地更加頻繁了。當“內卷”在越來越多的地方出現,大家普遍都會覺得現在的經濟不怎麼景氣了,競爭越來越強了。

所以“內卷”到底是什麼意思?

顧名思義,就是“某樣東西”向裏面捲曲。越卷越多,裏面的空間就越來越小。

那這個某樣東西是什麼呢?

就是在職場中的打工人、即將高考的畢業班學生、出去比稿競標的企業、甚至是我們生存的這個社會...

至少在還沒確定外星是否能適合人類居住之前,地球的資源和空間都是有限的。

無論你說空間和機會是守恆的,內卷只是因爲競爭者變多;

或是你認爲競爭者數量其實沒變,只是伴隨着各種壓力與困難,社會內部的空間越來越小了。

這兩種想法其實都對,但又都不是唯一重要的原因。

我更傾向於把“內卷”解釋爲是一種競爭過度的狀態,或者說是一種“內部的惡性競爭”的過程。

就像是供與需,競爭者和空間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受太多因素的影響,甚至有些內卷是人爲蓄意造成的。


內卷的最開始出現的場景是學校,以至於還出現了“內卷省”這樣的概念。

比如今年的高考,河北的衡水中學考到清華北大分數線的有100多人,但清華北大每年在每個省錄取名額是固定的,所以這100個多個考生中有70%上不了清華北大。即便再努力並通過努力達到了標準,也得不到機會,因爲規則將外部的空間變小。

這時努力的標準就不再是你的目標,而是變成了你的競爭者,而且這個標準還是一直在變高的,沒有上線的。

2、

這種只是進行存量廝殺,沒有任何增量突破的現象,也體現在職場裏。

“職場內卷”最常被討論的就是加班,前幾年盛行的996就是將員工可工作的時間最大化。但時間最大化是否就代表產能也最大化了呢?

有一本叫《貧窮的本質》的書中說道,“在這個世界很多人,匆匆忙忙,勤奮工作。別說休息,可能連喫飯上廁所都要擠出時間來。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只要企業不辭退他們,他們不會換工作。即使這樣,他們的生活依然貧困。”

因爲他們陷入了一種死循環當中,用增長勞動時間來彌補自己的效率低下。然而老闆對員工加班的喜聞樂見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固了這種死循環,就導致公司內部也形成了這樣的惡性競爭。

“你下班不走那我也不能走了...何況老闆還沒走,那我更要留下來了,要不然老闆走前看到別人在加班我卻走了,升職加薪就更沒指望了...”

這種特定的束縛空間造成的“內卷”,導致現在壓力人羣越來越多,又不知該如何緩解。


有三種方式可以選擇,發起革命,迎難而上或轉換賽道

想要挑戰權威制度、改變社會普遍認知,去領導一場革命,是從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其難度之大,週期之長,大家也只是在心裏想想。現實中,多數人都會在第二和第三種方式裏做選擇。

選擇迎難而上的人,別人會贊他堅強勇敢、挑戰自我。但真實的情況就是, 同事加班到9點,你就到10點,同事到十點你再到11點,看誰能熬得過誰。

那轉換賽道呢,是否就是在“逃避問題”?其實已經有很多人在做這個選擇了,那就是每一年從北上廣深迴歸到自己的家鄉的人羣。

其實在逃離“內卷化”的過程中,你還需要對自身的能力和需求有清晰認知。競爭帶來的焦慮其中有一部分,是你對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能力信心過高。

這種時候想要破局,就要先明確自己想成爲怎樣的人,並不斷探索和嘗試以內在的天賦潛能,進而尋求新出路。

3、

那一個公司在行業內的競爭又是怎樣的呢?

其實公司受內卷化的影響有時比個人更大。在社會需求資源固定的情況下,越大的公司佔取的份額就越大,這樣的頭部公司多佔一點,就相當於無數個小企業瓜分的份額又少了一點。

然而數量在不斷增多的也正是這些小企業,能分的盤卻越來越小,當企業連一點資源都分不到的時候就自然被淘汰了。

基於個體企業發展無疑是殘酷的,但放到整個宏觀經濟中又是一種良態。中國在沒開放市場經濟之前是平均主義,只要你能生產並且質量達標,就能分到資源,拿到業務。

但這樣的公平又會使經濟喪失活力,讓企業缺少競爭的意識,沒有競爭就不會想要去提高。如果所有企業都只會知足常樂的話,又怎麼走向世界和別的國家競爭?


美國的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在《農業內卷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一書中定義了“內卷化”,這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爲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內卷化效應”也是指長期從事一項相同的工作,並且保持在一定的層面,沒有任何變化和改觀。這樣的行爲行爲帶來的便是一種自我懈怠和自我消耗。

所以大到國家,小到企業都要適當的將自己放在困境之中生活,爲自己製造一些困難從而逼着自己成長。

現在國內的市場經濟,雖然起步晚但卻發展迅猛。各個行業、各個賽道擠滿了大大小小相互競爭的企業,“僧多粥少”也是目前內需的現狀。

當多個企業擁有相同的水平、相同的技術和資源的時候,時機便成爲了決定性的因素。

就比如在一個電影院裏,坐在中間的一個人,因爲坐在他前排的那個人太高了擋住了他的視線,於是他便站了起來。然後坐在他後面的人就看不見了,大家紛紛都站了起來,只是爲了能看到屏幕。

這個時候只有第一排的人可以舒服的坐着看電影,他們就是拿到了最好的資源的那一批人。你要說他們有特權嗎?沒有,因爲大家買票的時候是公平的,甚至第一排是很多人都不願意去選擇的位置。

或者有人會說第一排的人事先經過了調查或是有人告知他們,會有一個身高很高的人坐在第二排,所以他們纔會去買第一排的。

但無論是什麼原因,你都必須要承認,成功的企業或是決策者都是把時機、勇氣和獨特的見解,這三者捆綁在一起的。

4、


那如果你公司,目前正處在越來越內卷的行業空間之中,你應該怎麼做呢?

其實和上面個人層面的解決方法是一樣的,也是三種方式。

發起革命,迎難而上和轉換賽道。

與公司而言,在現在的政策經濟環境下,發起改革並不是一件完全做不到的事。事實情況是,不僅有做到的可能,而且很多企業都成功了。

那就是“降維打擊”,挑戰傳統業態。比如免費的殺毒軟件、順風車、手機支付、互聯網金融等等。他們都是在一個堅固的傳統行業裏走出自己的新路,創造了新的業態。

第二種,迎難而上

這裏的迎難而上,我想表達的是,將你公司的業務、價值、競爭力等做一個詳細的分析,去發掘你的核心優勢在哪裏,把握住你的核心競爭力去挖掘更深的垂直細分領域。

把你的用戶鎖定的越精準,並在這樣的一個領域裏力求做到最好,然後你就會發現你的空間在擴大了,因爲你周圍的競爭者變少了。

最後一種,轉換賽道。這裏有兩種途徑。第一個是規劃公司發展的“第二曲線”,開闢和嘗試新的業務,避免公司循環往復最後逐漸失去生命力。

另一種可以逃避某個框架內競爭的方式,就是藉助外力、走出去。或許這對公司來說是一個陌生的環境,有太多的風險,但當你把自己置身於一個更大的盤子中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機遇也是同等大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