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我们要不要把学生当做“孩子”?

我经常把“学生”等同于“孩子”,最近发现我对师生之间的关系陷入了误区。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会把“学生”与“孩子”的概念混淆在一起呢?

想了很久,终于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我把获取知识的能力,当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获取知识的能力,不能片面理解为因智力水平导致的成绩差异,它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以传播书本知识为目的的摄取式行为。

不管学生是不是心甘情愿地来学习,我们对于应试教育下的测评范围要比他们更有经验,所以在教学方面我们可以短暂称之为“权威者”。

然而,这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区别,很多内在的相似性并没有被我们挖掘。甚至学生对于一些事情的理解,远远超过我这个老师对他们的期待。

在以往的学生管理中,往往第一印象就能决定,他们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在我心中是个怎样的人。

然而在一次美术课上,六年级一些女生的课堂行为让我极为不满,但在这时五年级一位男生对我说:“老师,别看他们调皮捣乱,学习还是挺好的”。

顿时,我才发现,因为太沉浸在自我臆测当中,对待学生有了固有思维上的误导。

孩子是需要我们用心呵护的,他们在很多方面做得并不够好,需要我们慢慢去引导、不断去完善。

然而,如果我们单纯地把学生当做孩子,就会看不到他们那些闪闪发光的瞬间。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带着个人情绪,或者夹杂着主观意识。

与学生相处,要像久违的朋友一样,把对知识的无穷渴望当成共同的爱好,在校园里一起学习、在一起玩闹。但也要尊重每个人勇于追求生活的权利,我们可以督促他们按时完成作业,但不能过度干涉他们的课间自由。

我经常对我们班学生说:中午只要你们把作业写完就可以去玩,只要不是危险的,玩什么、到哪儿玩你们自己决定。

甚至是排座位只要他们相互协商好,我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两人一组、结对帮扶,他们现在做的正是我心里想的。

作为乡村教师,虽然整天都在学校,但我还是只会管我份内的事。什么样的事才算份内的事?就是保证他们享受到相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学环境。

学生能够独立处理的事,就放心大胆地交给他们。教书育人是我的使命,但获取知识不应当是学生念书的全部,他们要在学校创设独立的思维、培养优秀的品格、树立积极的精神面貌。

他们也许很愚笨、也许很调皮、也许很木讷,但总会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为我担心。上次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把腰闪了,他们在我宿舍外面透过窗帘的缝隙往里张望。

有一天晚上,我去查看各班晚自习情况,六年级因把辅导老师气走而相互埋怨。我以为是平时最让我生气的女生,结果发现她比所有人更懂得克制。

作为老师,我应当向他们学习如何更中肯地评价。这个世界有多精彩,不在于我们所能看到的色彩,而在于我们能否觉察身边的变化。

等他们遭遇困境的时候,我会把他们当做孩子,哄她们开心、助他们成才;等他们独立自主的时候,他们就是我的伙伴,我拉着他们前行,他们为我绽放阳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