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是如何被抄襲打敗的?

丹尼爾·平克(Daniel Pink)在其2009年的大作《驅動力》(Drive)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思考實驗。平克讓我們穿越到上個世紀——確切來講,穿越到1995年——然後暢想一下百科全書的未來走向。他爲我們描述了兩種即將面世的新型百科全書:

第一種百科全書是微軟研發的。衆所周知,微軟已是一家大型高盈利企業。今年,其即將推出"Windows95"操作系統,而微軟將憑藉該系統成爲具劃時代意義的科技巨頭。微軟將出資研發一款百科全書。將出資聘請諸多作家和編輯就數千個主題編寫文章,而高薪聘請的經理人將監管該項目,確保其預算合理且按時完成。然後,微軟將以光盤的形式出售其研發的百科全書,並隨後推出在線版。

而另一種百科全書不是哪家特定的公司研發的。其將由上萬名熱心人士自行編撰而成。參與這個項目的人士不需要任何准入資質考覈,亦不會得到一分一釐的報酬。參與者貢獻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有時可達每週20、30小時之多——而且完全不計報酬。這款百科全書將以在線的形式推出,任何人都可以用——而且也是免費的。

平克隨後指出,十五年之後——即2010年——其中一款百科全書將廣爲流行而另一款則將退出舞臺。你認爲會是誰勝誰敗?

我們現在都已經知道了答案。微軟早在2009年便終止了其百科全書,英卡塔(Encarta)。而由網民自發編撰而成,開放資源的維基百科(Wikipedia)卻生機勃勃、不斷壯大。英卡塔在其全盛時期涉及約62000個不同的主題,而維基百科現在的詞條數量已將近2000萬,所有這些詞條都是由全球逾90000名網民自發合力編撰而成。據估計,僅美國一國的維基百科網頁瀏覽量便可達每月約30億頁。其不僅僅已發展成爲全球最領先的百科全書,而且,對於30歲以下的年輕人而言,維基百科可能是其唯一曾使用過的資料來源。

當然,在1995年時,幾乎沒人能猜到維基百科今天的矚目成就。大部分人相信,微軟研發的百科全書一定能打敗名不見經傳的維基百科,畢竟微軟是全球最大的公司之一,其在百科全書的研發項目中投入了數百億美元,還尋求了版權法的保護(版權法無法保護事實性內容,但百科全書中詞條的文字表述受版權法保護),而維基百科只是一家看着有點共產意味的古怪小企業。

維基百科不收取用戶任何費用、不支付編撰者任何稿酬、也不刊登任何廣告,完全依賴於網民自發的貢獻。而且,維基百科邀請大家複製或編輯詞條內容——維基媒體基金會(Wikimedia Foundation)允許任何人使用維基百科上的任何內容,作爲交換條件,用戶必須同意在其出版該等內容時指明來源,並以同等的條件允許其他人分享他們所參考借鑑的內容,包括他們微創新的內容。在這場微軟志在必得的比賽中,維基百科擊敗了這家全球最成功的企業。

創新中有一類方式被統稱爲開放源碼,而維基百科正是其中一例。最常見的開放源碼應用於計算機軟件的創新,即:基本上由程序員自願開發的軟件,這些程序員並不爲獲得報酬而研發該等軟件,亦不就其研發的軟件享有非常重要的法律權利[約齊·本克勒(Yochai Benkler)和其他學者都曾寫過關於開放源碼軟件獲得驚人成功的著作]。開放源碼軟件通常許可用戶對其進行微創新,但禁止任何人通過版權法對其享有壟斷權。此類許可徹底顛覆了版權法:其提倡複製而抑制所有權主張。

一方面,這是一個在複製普遍存在的情況下創造力依然勃發的領域。該領域的參與者甚至希望他們的作品或產品被複制。另一方面,開放源碼呈現出一種更爲寬泛的創新方式——開放、合作、共享的本質屬性——一些不同尋常的領域(例如最尖端的廚界)也存在這種創新方式。

鼓勵抄襲,就能打敗巨頭?這不是單純的思想實驗和YY而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