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泳講透《茶疏》29:精巧的喝茶器具-茶甌

原文:

甌注

        茶甌(ōu),古取建窯兔毛花者,亦鬥碾茶用之宜耳。

        其在今日,純白爲佳,兼貴於小。定窯最貴,不易得矣。宣、成、嘉靖,俱有名窯,近日仿造,間亦可用。次用真正回青,必揀圓整,勿用啙窳(zǐ yǔ)。


江泳解讀:

茶甌和茶壺

        茶甌,古代用建窯燒製的兔毫茶盞,主要是因爲適合用來鬥茶和碾茶。

        在現在,茶甌用純白的最好,而且以小爲貴。定窯的茶甌最珍貴,只是不容易得到。宣德、成化、嘉靖年間,都有名窯,近些年仿造的,有一些也可以用用。其次可以用真正的回青釉茶甌,注意要選圓整一些的,不要用那些粗劣的。

        茶甌,就是用來喝茶的茶杯、茶碗。

        關於茶甌的選擇,唐代陸羽在《茶經》四之器裏首推越州出產的茶碗,認爲其最好。

        爲什麼越州窯的茶碗好?因爲越州窯燒製的茶碗呈青色,青色瓷器可以增進茶湯的顏色,當時餅茶的茶湯是淡紅色,放在青色瓷器裏會顯示綠色,比較好看。


        到了宋代,喝茶的方式更近一步,開始流行碾茶和鬥茶,茶湯爲白色,而建窯燒製的兔毫盞是黑色的。用黑色的兔毫盞配白色的茶湯,就比較容易看出茶湯的變化了。

        宋代蔡襄在其《茶錄》裏說:“茶色白、宜黑盞。” 就是這個道理。

        宋代的茶盞中,最好的爲兔毫盞。兔毫盞在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勻細密的筋脈,因形狀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樣纖細而得名,民間稱“銀兔毫”、“金兔毫”、“藍兔毫”。

        關於兔毫盞,宋代黃庭堅有詩 “松花轉蟹眼,乳花明兔毛。“,蔡襄有詩“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 說明在當時兔毫盞已得到大家的認可。


        當然,宋代的兔毫盞,不只是襯托茶湯的顏色。其器型對擊打沖泡茶湯也有好處。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裏是這樣說的:

        盞底要深,易於產生湯花;

        盞底要微寬,方便使用茶筅易於運旋、擊拂;

        盞壁需要有一定的厚度,比較好保溫。

        到了明代,開始流行喝散茶。這時候綠茶的湯色類似現在炒青綠茶茶湯的黃白色,大家開始推崇白色的茶杯。不只是白,茶杯還要小。

        茶杯小,是因爲當時推崇的茶壺小,一個茶壺也就200-300毫升的容量,一般最大不超過500毫升。一次沖泡的茶湯有限,自然茶杯也要小一些爲好。

        定窯,是中國北方白瓷的中心。開始於唐代,爲邢窯(唐代的名窯,以燒製白瓷爲主)的後繼者,到了元代開始停燒。窯址在今天的河北省保定市曲陽澗滋村及東西燕村一帶,這個地方因爲宋代屬定州,所以叫定窯。定窯主要燒製白瓷,所以在明代備受推崇,只是定窯在明代的時候已經沒有了,所以定窯的茶甌也就相當的難得了。

        宣德、成化、嘉靖,爲明代的年號。宣德從1426-1435年,成化從1465到1487年,嘉靖從1522到1566年。這三個時期的官窯瓷器都得到了比較大的發展。

        永樂年間,景德鎮燒製白釉瓷,特點是胎體較薄,釉面柔和,釉色似棉白糖,稱爲“甜白”瓷。宣德年間就開始有所仿製。

        這段時期燒製的白瓷茶具,用來泡茶也是相當不錯的。

        至於回青,說的是回青上色製作的茶甌。

        回青是一種藍色顏料,主要用於給瓷器燒製上色,因明朝時從西域進口,所以得名。回青所呈現的顏色較霽藍淺淡,多用於嘉靖和萬曆年間的瓷器。

        明代的茶具,相較之前,最大的變化是做工開始逐漸的精巧,景德鎮的白瓷和青花瓷茶具得到了比較大的發展,宜興的紫砂壺開始備受推崇,下一講的茶注就會重點說到紫砂壺。

        現在喝茶,喝綠茶則以玻璃杯和蓋碗爲主。用玻璃杯,看重的是其透明,可以方便於觀賞茶湯的外形和湯色。用蓋碗,則方便於熱水沏茶,因爲蓋碗口大散熱快,不易悶壞茶葉。而蓋碗多選白瓷,也是方便觀賞。


下一篇解讀:茶注

未經過本人同意,請勿複製粘貼傳播!歡迎原文轉發分享!

❤ zjy0009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