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泳講透《茶疏》30:明代的茶壺1

原文

        茶注以不受他氣者爲良,故首銀次錫。上品真錫,力大不減,慎勿雜以黑鉛。雖可清水,卻能奪味。

        其次內外有油瓷壺亦可,必如柴、汝、宣、成之類,然後爲佳。然滾水驟澆,舊瓷易裂,可惜也。近日饒州所造,極不堪用。



江泳解讀:

         茶壺,以不受其他氣味影響的爲好,所以首選銀壺其次是錫壺。上品的錫壺,效果也不差,注意不要使用摻雜了黑鉛的。雖然可以清澈水質,卻也能奪掉水味。

         其次,內外釉質光滑的茶壺也可以,必須要像柴窯、汝窯、宣窯、成化窯這類窯裏燒製的瓷器那樣,纔是好的。然而用開水突然澆在這樣的茶壺上,舊的瓷壺容易裂開,可惜了。近日饒州窯燒製的茶壺,就不堪使用。

        茶注,說的就是茶壺。注,本意是指注子,古代的酒具,爲酒壺的俗稱,有蓋、嘴、柄,一般用金屬或陶瓷製成。用來泡茶的就是茶注,茶壺。

        到了明代,許次紓推崇小壺,容量爲半升的爲好。

        至於材質,許次紓的排序是:首選銀壺,其次是錫壺,然後是瓷壺、砂壺。

        銀做茶壺,在古代屬於比較貴重的茶具,只有達官貴族纔會使用。唐代陸羽在《茶經》裏提到:“,……用銀爲之,至潔,但涉於侈麗。”也就是說唐代開始,就有人開始用銀製作茶具了。只是過於奢華,非一般人可用。1987年,在西安法門寺出土的唐代宮廷茶具裏,就多爲金銀材質。

        錫,是屬於比較古老的金屬。宋代的時候得到了比較廣泛的運用。錫富有光澤、無毒、不容易氧化變色,具有很好的殺菌、淨化的作用,用來製作茶具效果是不錯的。不過由於錫的熔點只有231攝氏度左右,用來燒水不合適,用來泡茶是可以的。

        瓷器茶壺的發展,雖自古就有,但真正發展起來還是自明代開始的。這與當時的喝茶方式有關,明代開始流行喝散茶,自然茶具也就發生了變化。

        柴窯,創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初年,位於河南鄭州一帶。

        汝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位於宋時的河南汝州境內。

        宣窯,宣德窯的簡稱。明代宣德年間的官窯。明代瓷器以宣德窯爲第一。

        成窯,指明成化年間官窯燒製的瓷器。

        饒州窯,源於饒州,這個名字來自隋朝開皇年間,也就是現在的景德鎮一帶。景德鎮舊屬饒州府浮樑縣,現在在景德鎮還能看到浮樑縣古縣衙遺址。景德鎮燒製瓷器的歷史比較悠久,現在是有名的瓷都。明代開始,景德鎮的青花茶具和白瓷茶具,都得到了比較好的發展。

下一篇解讀:紫砂壺

未經過本人同意,請勿複製粘貼傳播!歡迎原文轉發分享!

❤ zjy0009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