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步之“格式化”和“過濾”

一次喫火鍋。兒子問,印度人平時喫飯用手抓,那他們喫火鍋也會手抓嗎?

我本能的笑了,表揚他能由此及彼的聯想到不同民族的飲食方式;放到生活裏仔細想,絕大多數人不也是這種先入爲主的“格式化”的“過濾式”思維嗎?

當年西學傳到中國的時候把“物理學”被翻譯成了“格致”或者“格致學”。大概是因爲我們通過“格物”能達到某種知識——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通行的解釋是:所謂“格物”,就是對各種各樣紛紜複雜的事物進行分類整理,讓它們各歸其位,形成一個有條理的整體性知識。就像書架上有好多的格子,把很多書整理好放在不同的格子裏,這是“格物”。“格物”然後就能“致知”。

現實生活裏,很多人因工作或所處的環境自然形成一套讓自身不受傷害的防護系統;這套防護系統形成一套框架:允許喜歡的觀點、喜歡聽的話入內,並且還按照自己“格式”的觀點給一些人和事進行規整框定,並賦予很崇高的理由和意義。這個過程,我們經常稱之爲“先入爲主”。這個熟悉嗎?


被“格式化”的“先入爲主”想法把自己不熟悉、不習慣的,讓自己感受不安全的陌生內容“過濾”在外邊,保障自己遨遊在“防護系統”之內舒適的池塘裏。又有誰不是這樣呢?
忽然從“格式化”說到了“舒適區”。其實格式化本身就是舒適區的一部分,那突破“格式化”的禁錮,不也是走出“舒適區”的重要行動嗎?

別讓自己的思維總受老規矩“禁錮”,突破一下,沒準就會讓你平靜的“舒適區”濺起來一些浪花。

《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給妹妹蘭香寫信“不妨把字體寫大,不妨出出格嘛。”生活中俯仰皆學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