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一教育”,即综合运用强化、消退和惩罚,关键是做、做、做

接连涂鸦了许多文章,来解释行为主义理论以及行动的重要性,目的是区分知识和行动的差异。学习任何知识都不是目的,仅仅是手段,只有把知识化为行动,产生实实在在体验,这才是关键的,也是最终目的所在。

千万不要迷信知识,认为知道了就万事大吉。知道却做不到,在行为主义视野眼中就是不知道,这和无知没有一丝一毫区别。

举个家庭教育例子,看看知识和行动的区别与关系。

家庭教育人人关心,涉及改变孩子行为,促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学会了那么多知识,到底使用了吗,能用吗,效果如何呢。

无论如何教育孩子,教育专家给出什么妙法,都涉及行为主义的强化与惩罚机制运用,即常说的奖罚作用。强化就是常说的表扬奖励,还有个术语消退是指“忍耐,不当回事,特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现在给教大家一个最根本的有关教育的知识,可以简称为“三合一教育”,即综合运用强化、消退和惩罚,更具体说以表扬肯定为主,配合消退,辅助惩罚。

稍微解释一下。人性趋利避害,喜欢被肯定,因此家庭教育中要表扬奖励为主,对于不好的行为最好先无视,即消退处理,再不行要适当处以适当惩罚,最好是负惩罚,即取消特权,去掉好的东西。

这三部分需要分别举例说明。

关于强化某个行为,要具体、真诚和及时。生活常用的三句话很类似,“谢谢”“对不起”“我错了”,需要经常使用,不能知道做不到。

晚上和儿子闲聊,说起来信息获取和行动重要性,举例表扬他一下,指出他大三时候自己策划暑假实践活动,主动借助可用信息资源,行动非常好,最后成果丰硕。

中午去父母那里,有盆花很占空,一时间没有合适地方放,我提出几个建议都不合适,这时候老娘提出放在电视桌上一侧。那里原本放一个空鱼缸,放上去恰到好处,不占地方,又属于正面。我忍不住夸奖一句,“刚才谁想出的这个好主意(求证是母亲不是父亲),您老啊,真聪明”,最后这个聪明有些词不达意,可能用“这个主意好,还是老娘厉害,我得跟您多学习”更好。

朋友分享陪伴一年级焦虑孩子上课故事,孩子开始一节课去厕所十几次,每次都是完全认同孩子并陪同,然后觉得用作强化例子不合适,逻辑上这个经历应该促进去厕所,而不是促进好好听课。由于我注意到后来孩子去厕所次数越来越少,最后能够坚持一节课下来,我就回应说,“您做的很好,解释为强化也很对,每次陪着孩子去厕所是缓解孩子焦虑,获得安全感,有好处,于是强化了认真听课行为。”

再看消退这个技巧。做到无动于衷孩子不好的行为,不是容易事情,就好比让唠叨妈妈停住嘴巴说孩子,必须顿悟。

我的孩子小时候眨眼,开始劝说无效,后来就忍住不说不提醒,因为“反话就是强化”,再后来也就好了。

朋友分享陪伴孩子故事也很感人,由于孩子问题表现之一,就是陪着上课时喜欢掐家长手心,能掐出血痕甚至出血,强制忍耐,不动声色,坚持一年半这个行为完全消失。

不好行为先尝试消退处理,不理睬,效果好,难处是需要家长抗焦虑水平高,需要时间,需要忍耐力。

最后说下惩罚,心理学分作正负两种,就是直接批评与取消特权。一般来说采用负惩罚更好些。

有个妈妈这样分享,孩子读小学五年级,上学有些磨蹭,有次孩子爸爸有事只能让她送学校。这个妈妈就带着孩子坐公交,结果转错车,早下车,赶车晚,最后去到学校九点了,孩子说别去教室了,因为都上完好几节课了。就此孩子总是早早起来坐公交,坚决不要妈妈送学校。

还有帮忙提醒做作业,开始陪读辛苦不说,孩子依赖上了,后来妈妈干脆不管了,各做各的事情,孩子着急写家庭作业,妈妈竟然说错了手机微信作业,后来孩子说妈妈不靠谱,回家赶紧自己忙乎自己做。

这个妈妈无意中使用的就是负惩罚,上学迟到和说错作业,妈妈不是故意的,好心办坏事,使得孩子失去了可靠依赖,得不到好结果,体会到依赖不靠谱,就此独立自主。

唠叨这些,其实最想说的是,学习这些行动的思维和方式,知道不重要,去做才重要,做的好坏不重要,坚持做才有收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