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要过年啦!

今天是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源于腊日节。我国从先秦时期就有腊月祭祖的习惯,夏代称腊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 汉代改为“腊”。 《 礼记·郊特牲》记载:“ 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

汉代以前腊日并不固定,汉代确定为冬至以后的第三个戌日。从五行的角度讲,秦朝属金,西汉灭秦,故汉朝属火,火衰于戌土,腊祭便选在戌日了。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到南北朝时期开始形成气候。有种说法腊八节是佛教节日,又称“法宝节”。故事是这样说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在雪山苦行修道六年而不能悟,身体却日渐虚弱,马上就要坚持不下去了。这时一位牧女见了,便将牛奶与谷物熬成粥给他调养了一段时间,相当于挂了一段时间的葡萄糖,释迦牟尼的精神体力得到了恢复。于是在菩提树下入定七日,在腊月初八这天,夜睹星空而悟道成佛。就是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得道成佛的日子。

我的理解,要扩大某一事物的影响力,设置节日是最好的推广手段。北方的冬天千里冰封,老百姓最易缺少食物,寺院将平时收到的各种食物贡品杂和在一起熬成粥赈济穷人是一项善举。腊八这一天当然也不例外,有聪明的僧人便把腊八佛祖得道和赈粥这件事联系在了一起,赈济活动的意义得到升华,腊八日寺院大规模供应腊八粥的做法于是流行开来,这样腊八粥便成了“佛粥”,具有了象征意义,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竞相奔赴寺院品尝佛粥。因此腊八施粥应该是一个佛教本地化的产物。

然后,由于美食的特殊作用,中国的传统腊日节再与佛教腊八施粥的做法相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节日,即腊八节,而腊日节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民间还有把腊八粥与秦始皇修筑长城连在一起的,故事的思路和锅盔如出一辙。还有把腊八粥与朱元璋联系在一起的,故事情节与佛祖的故事大同小异。这些多半都是附会。

腊八节是什么时候正式确立的呢?“腊八”一词在清朝诗人的作品中较为常见,从南北朝一直到唐朝,诗词当中出现的都是“腊日”一词,如杜甫《腊日》。南宋陆游有一首《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提到了“佛粥”。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今年的腊八节和大寒节气正好是同一天。无论是腊八节还是大寒节气,在我国民间都意味着要过年了。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迎年”在民间有很多习俗。谚语云:“小寒大寒,杀猪过年。”“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还是说腊八节吧,民谣是这样唱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是啊,过了腊八节,离过年就剩下20多天。不像现在只要键盘一点,所有的年货都有快递小哥送上门来,年夜饭也可以在饭店举行。在古代,采办年货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少东西都需要在家里制作,而且还有金钱上的压力,自然需要及早准备,但也唯其如此,腊八以后过年的气氛是一天比一天浓厚,不像现在这样无感。当然那些在外地游子除外,腊八了,思乡的念头油然从胸中升起,终于可以准备回家和亲人团聚了。这不,火车的春运时刻表明天就开始运行了。

要准备过年了,一年的账就要理一理,算一算。有些地方腊八节还有制作“腊八蒜”的习俗,“蒜“和“算”同音,古代的商号要在这天盘账,计算盈亏,欠人的和人欠的都要在这天算清楚,然后给欠账的人家送信:过年了,该准备还钱了。

有句民谚说:“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无论是收钱的,还是欠钱的,看来都不轻松。现如今,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小康,等钱过年或者过年为还钱发愁的事应该不多见了,但是腊八节的节日意义是不是也越来越淡了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