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克里希那穆提,談教育內卷、焦慮和教育目的

所謂內卷化,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爲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我們每一個教師每一個母親,都染上一種病:教育內卷導致的羣體性焦慮。這種焦慮像極了初學者滑雪,擁有了一個孩子的人都來到了雪峯頂上,不管你願不願意,就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把你在那一瞬間推下雪峯,各種害怕、尖叫、彷徨,直到摔倒在地。就像滑雪,有時候確實摔倒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失敗,它只是提醒你方法錯了方法錯了,需要調整。於是就有了一段停滯狀態,看別人怎樣滑,還不夠,請教高手,即便同意的焦慮不安,抱着試一試的態度,當我們再登上坡頂,小心地駕馭着這些方法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其實可以樂此不疲,可以行雲流水,可以暢快淋漓,可以樂不思蜀。

我的孩子在摔倒,還有很多孩子一直是父母扶着假裝不會摔倒。但我決定放手,哪怕此刻他們摔得頭破血流,至少他們在生命力最旺盛的階段、擁有試誤機會的時候,我給予了他們機會。而不要等到我再也拽不動的時候,發現他們完全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事可以少做一點,給予很長的成長週期,給孩子很長的時間觀察,學習方法,等待開掛的那一刻。哪怕沒有這樣的時刻,其實說到底催促、打擊裏一味的灌輸根本培養不出真正的能力,只是任由家長在類似滑雪場的焦慮扔給孩子。作爲家長,每天一點點方法的輸入,剩餘的只能是農民般耐心等待果實的忍耐,否則就只需要等着顆粒無收就好。人,不像果實,壞了就壞了,看得見,會提醒人住手。人,表面上好好的,甚至外表光鮮,倘若壞了心空了也沒人知道。

任由孩子在精神上恣意生長成他們該有的模樣,但行爲習慣還是需要修剪。此刻,終於明白爲什麼說老師是園丁,一些修剪,一些忍耐,一些施肥滋養。

教育,不是分數,不是競技比賽,因爲分數和比賽有運氣可以造假,但人的成長不能。這樣想吧,既然我們脫離不開考試,如果成功,說明孩子收穫了知識,如果不夠理想,那就將智慧收穫。一場比賽,如果孩子成功,那就說明孩子收穫了技能,如果失敗,那就到了收穫韌性的時間。說到底,人生知識和技能遍地都有,而且已經充分過剩。但,擁有智慧和韌性的人不常有。播撒智慧、韌性、善良,這纔是教育的根本,但好像我們都忘記了。

我不與人爭,因爲我不屑與人爭,學會不爭才能真正收穫教育的真正目的。

時隔一年半再讀克里希那穆提,感受豐富了很多,人唯有實踐,按照自己喜歡的模式實踐,才能真正成長。這一年,感謝學校、家長、家庭並沒有給我真正實質性的壓力,而是任由我自己,失敗也好,成功也罷,我好像承受住了,是的,承受住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