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有行做了一門投資課 1 2 3 4 5 6 7

也許你已經注意到,《有知有行·投資第一課》結束了內測,在有知有行 App 上線了。我不知道你是否已經閱讀了這門課的內容,也不知道那些文字是否能夠幫助到你。

我終於鬆了一口氣,我寫完了。

今天,我想講講這門課背後的故事,與你一起回顧一些與它有關的瞬間。

1

2019 年 12 月,我離開了之前創辦的平臺。

張瀟雨老師給我發了一條信息:「我覺得這是好事。Dalio 離開了之前的公司仍然是 Dalio,Dalio 離開了之前的公司成爲了更好的 Dalio。沒有更好的 Dalio,也就不會有橋水」。

一個人在痛苦時,對於這樣一句話,感覺是模糊的。

痛苦就在眼前,它吸引了你的全部注意力,你不知道爲什麼這些痛苦會是好事,你不知道自己究竟會怎樣變得更好,你也不知道未來的路在哪裏。

但這句話又像一盞微弱的燈,它就在遠遠的那裏,告訴你:不要怕,往前走,你會變得更好。雖然你現在還看不到,走過來你就知道了。

前兩天我看了瀟雨老師在《有知有行·投資第一課》的結語,我才意識到,那段時間,他正在經歷人生中一次重大的投資失敗。

我想同樣的話,他應該也送給了自己。


2

我和瀟雨老師的結識是因爲他在得到開設的《個人投資課》。當時經常有朋友對我說,你應該去認識一下張瀟雨,他的投資理念和你講的太像了。一開始我沒有在意,後來這樣說的人越來越多,我就去找了他。

2020 年 6 月,我們坐在一起討論有知有行的產品,突然有個想法:咱們一起寫一門課吧。

有知有行希望做投資者教育和陪伴。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用戶可以堅持把投資這件事用正確的方式做下去,增加自己的財富,同時通過合理的盈利模式給公司帶來收入。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能有一門核心、主幹的課程,把我們的投資理念大聲地說出來,同時與我們未來推出的策略緊密結合,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我問他:「你覺得這門課和市場上其它課程的區別是什麼?」

他的回答很簡單:「因爲我們不一樣,這門課就不一樣。」

他說的沒錯,我們不同,這門課纔不同。

表面上看到的是課程,背後看不見的,是我們的投資經歷,是我們打造投資產品的經驗,以及我們陪伴用戶的點點滴滴。

我把這個想法帶到了有知有行 2020 第三季度 OKR 的討論會上,大家都很興奮。於是,我們在那個季度 OKR 中寫下了這樣一條:

打造一門「穿越時間」的投資理財課程。


3

課程寫作從 2020 年 10 月正式開始。

我本以爲經過 3 年的公衆號寫作鍛鍊,再加上是我很拿手的投資話題,應該非常輕鬆。但我錯了,寫一門課的難度遠遠超過我的想象。

每週,我大概需要寫 2 篇課程初稿,完成 2 篇修改稿,再加上週末的投資實證週報,以及一些其它文字,大概平均每週要輸出 1 萬字左右。

而寫作和其它工作,非常不一樣。很多其它工作其實可以一邊做、一邊思考,但是寫作不一樣,我需要在腦海中完成文章的組裝。有十足的把握後,才能開始動筆。

「穿越時間」這四個字更是束縛住了我的手腳。平時寫投資實證都有時間限制,我對自己也沒有那麼高的期待。但一門可以穿越時間的課程可不一樣。

提綱應該什麼樣最好?哪些知識必須覆蓋?有沒有更好的案例和故事?這句話有沒有更好的表述方式?

我被無數這樣的問題和細節堵在了死衚衕裏。

最終解決問題的是——「到期時間」。我們已經承諾了要在 12 月初上線,11 月中旬,我們意識到必須要提速了。

我們放棄了之前寫下的文稿,重新回憶起之前幾年陪伴用戶的過程中幫助大家解決的問題,以「投資賺的是什麼錢?」、「投資能賺多少錢?」、「怎麼賺到這些錢?」爲提綱,重新寫了一版梗概。並且用「Why - How - What」的方式,把課程分爲「世界觀篇」、「認知篇」、「情緒篇」以及「實操篇」。

這之後,課程的寫作逐漸進入了正軌。雖然還是很緊張和焦慮,但最終我們還是順利交付了所有的內容。我剛剛翻了一下之前寫下過的初稿,我們一共大概寫了 15 萬字,最終變成了 7 萬字的課程終稿。


4

不只是內容,有知有行投資第一課的產品形態,也經歷了失敗和迭代。

在課程 1.0 的內測版本里,「討論區」是我們的創新。當時,我觀察到很多線上的課程,會配合微信羣來做運營,提高大家的完課率。

有知有行的投資課和那些財商教育課程並不一樣。我們不需要提高完課率,也不需要最後再把用戶導入到下一層更貴的課程中去獲得商業收入。

但是,我們還是認爲這樣的模式有可以學習的地方。如果能用「討論區」的方式回答用戶的一些真問題,讓用戶在這裏討論起來,並且沉澱一些課程學習的精華內容,也會有很大的價值。

但顯然,我錯的離譜。

我在學習、借鑑這些功能的時候,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微信是永遠在線的,這意味着羣裏的消息會時不時的冒出來提醒你課程的存在。而 App 裏面的討論區,並沒有獨特的價值能吸引大家準時、一起來到這裏進行討論。

另一個在內測階段被我們忽略的功能是「音頻」。

我喜歡看文字,很少聽音頻,幾乎不看短視頻。這樣的習慣和心態,也影響到了團隊的產品設計。在課程 1.0 的版本中,我們取消了音頻的功能。

但顯然,我又錯了。

我的通勤路上都在聊天、冥想或者思考,但我沒有意識到很多用戶和我不一樣。他們會在通勤路上、打掃家務時、跑步機上用音頻來進行學習。

在課程 2.0 中,我們砍掉了「討論區」,也快速加上了音頻播放的功能。這裏我也想感謝有知有行的同路人 Ray,他幫助我們錄製了所有的語音。

未來,我們還會繼續迭代,3.0、4.0,繼續探索更好的產品形態。


5

過去的 1 年,有知有行花掉了超過八位數的資金,沒有收入。

我們曾經討論過是不是要把這門課打造成一門收費課程,獲得一些商業回報。

最終的決定是:免費。

一方面,瀟雨老師和我寫下的這些內容和文字,並不真的完全是我們自己的勞動成果,而是多年來很多人對我們影響的產物。這些影響很多,我們甚至不能一一把他們指認出來。

另一方面,既然我們想做一門投資理財「繞不過去」的課程,既然我們希望它惠及更多人,那爲什麼要收費呢?這些內容如果能夠被更多人看到,在他們心裏種下一些種子,哪怕他們現在無法在有知有行交易,但這也有可能會幫助到他們,這樣就很好了。

別誤會,我不是在曬情懷。

創業的過程,是組織社會資源、滿足需求的過程,而不是滿足自己的虛榮、或是感動自己的過程。

一個負責任的創業者,有責任在爲社會創造價值的同時,也讓自己的員工獲得應得的收入,同時爲股東創造價值。

我們只是有信心,能在未來通過比起付費課程更好的商業模式,來獲得合理的商業回報。


6

說到免費,不得不說起一件更貴的事,一個初創公司 CEO 的時間。

從 2020 年 10 月到 2021 年 1 月,在將近 4 個月,佔據有知有行創業以來 1/3 的時間裏,我把我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扔到了這門課裏。

這是一個理性的選擇嗎?

我很難給出充滿邏輯性的推演過程,但我堅信這是一件正確的事。

我知道只有我能寫出這些文字,而這些打着「孟巖」標記的文字,也會成爲有知有行護城河重要的一部分。

我堅信,文字和內容具有巨大的網絡效應和複利效應。事實上,有知有行現在能獲得這麼多朋友的幫助,很大程度上也和我在過去 3 年寫下的那些文字有關。

同時,作爲 CEO 來說,我認爲更好的戰略是「打造讓事情發生的環境(Make things happen)」,而不是「讓事情發生(Make things)」。

如果我們寫下的這些內容、打造的這門課程,真的可以穿越時間,這些靜靜躺在那裏的東西,就是打造了一套可以讓事情發生的環境。這些內容,可以幫助我們去找到志同道合的同路人,同時,也可能因爲機緣讓某些特殊的人看到,給有知有行帶來更新的視野和完全意想不到的機會。

你是不是想到了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的「非線性」?是的。這也是我理解的,「等待美好的事情自然發生」背後的邏輯所在。


7

以上,是有關這門課程的 6 個片段和瞬間,它們都與「我」有關。

如果我想寫出一門很好的課程,我需要先變成更好的自己;

如果我希望做出更好的產品,我需要先變成更好的自己;

如果我想打造一個偉大的公司,我也需要先變成更好的自己;

無論是文章、課程、產品還是公司,都只是我們在變成一個更好的人之後自然的結果。

而這句話,也是《有知有行·投資第一課》的結語:投資成功,是我們變成一個更好的人之後自然的結果。

投資,其實是在處理「我與金錢」的關係。

但是大多數人,都會把注意力集中在「錢」、「產品」、「收益」上,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我」。但事實上,如果我們轉變一下視角,把關注重點從產品、收益轉移到「我」身上,也許一切將會不同。這也是我眼中的《有知有行·投資第一課》和其它課程最大的不同點。

最後,我想把這門課程推薦給你,也真誠地希望你把它推薦給更多的同路人。

有知有行從來不會傲慢地說,我們可以幫助你變成更好的人。相反,我們認爲每個人從生下來就帶着變得更好的願望。我們只是希望在你的內心種下一顆種子,並且陪伴你一路的成長變化,一起踏上這趟奇妙的旅程。

直面自我,保持內觀。有知有行,自由生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