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國明:情感共振+關係認同,新型主流媒體要勇於“破圈”|德外薦讀

主流媒體不是自封的,是從實際影響力的效應中來的——有多少人跟着你走,有多少人以你爲信息來源,有多少人相信你發出的觀點和判斷,這纔是新型主流媒體的關鍵性判別指標。

現在整個社會開始用傳播的機制法則來進行自身架構,通過傳播來促進商業、社會資源的重新構建。中央關於媒體融合提到的一個新詞叫“商業服務”,可見,光靠內容和行政性的邏輯,未必能夠建立起一個融合平臺。市場化順暢到了什麼程度——這是傳統主流媒體轉型和未來影響力建構的最重要指標。

社羣關係纔是未來商業、未來媒介化過程當中最需要的資源,這就是一種做內容的新模式。今天,在線上構建一個新社會,是主流媒體真正可以發揮價值的地方。互聯網公司現在都在下手這個領域,如果我們再在這個領域缺少自覺的話,等到人家羽翼豐滿,發展的窗口期就會過去。

“大融合”是更重要的思路

問:媒體融合在當下的操作路徑是怎樣的?

喻國明:操作路徑現在就是兩個,小融合和大融合。

小融合是媒介層面的,並不是完全沒有成功的機會,但社會層面的大融合是更重要的思路。

去各個地方看看,無論蘇州廣電還是芒果TV,他們很大程度上是更多的社會性服務作爲平臺的基本功能,繼而反哺內容。

最近我經常提“社會的媒介化”。過去提到媒介,處理的主要是內容的採集、內容的製作、內容的把關、內容的傳播和內容效果養成等,都是圍繞內容展開的,但是現在整個社會開始用傳播的機制法則來進行自身架構——比如說新商業的建立居然有了流量(的概念),跟過去講的客流差不多是一個概念,且對一種商業能否成功帶貨、選擇銷售品類具有深刻影響。

從線下搬到線上,這可能就是未來,而線上的組織方式是通過傳播的連接來承載和構建的這就是社會媒介化過程中傳播起的作用,更多的是通過傳播來促進商業、社會資源的重新構建。

在這種構建過程當中,一旦形成了功能性的東西、實體性的價值和利益關係的時候,溝通就成爲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過去一想到傳播,就想到要打通一個渠道,通過渠道重建與用戶的溝通關係。現在很難了,因爲在渠道之上有了一個平臺層。

黨媒現在要建立自己的平臺,一個國家級的媒介沒有自己的平臺是不行的。

這個平臺能不能建立起來?是可以,但它對自身要做特別大的改變,因爲僅靠信息的流通價值,信息的吸引力、凝聚力,想要抓住現在的用戶太難了。

除非你有一種超級價值。就像淘寶,它完成了人們物物交換的安全需求。

黨媒如果僅止於做內容,那你有什麼樣的內容是人們不可或缺的?如果缺了你,我今天就掙不着錢,我就活不好,有這樣的東西嗎?

要去解決老百姓生活實踐中的某種痛點問題。你能夠解決,你就有這種初始的吸引力。

問:主流媒體在媒體融合的過程中有許多困難,不一定什麼都做,這會大大影響推進速度,似乎也與深度融合所要求的底層邏輯不盡匹配,對此您怎麼看?

喻國明:中央關於媒體融合提到的一個新詞叫“商業服務”,這是新的提法。

換句話說,今天光靠內容,光靠行政性的邏輯,未必能夠建立起一個融合平臺。融合平臺需要有更多資源的協同和加入。

到底要建一個平臺,還是要建一個應用,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命題。

一個應用,要按照市場定位、獨特性、差異感去做,它牽連到的相關因素相對來說比較少。只要有足夠的品質、個性,需要的人就會選擇你。但是如果要做一個平臺,就必須跟資本市場無縫連接,上市也好,引入資本也好,而這不只是錢的問題。

其實黨媒不缺錢,那缺什麼?缺的是通過資金融入和利益共享的方式,融入它們的技術、市場、操作機制和操作模式。這纔是關鍵。

這樣的一個融入,紅線應該劃到什麼份兒上?

理論上來說,這個紅線是可以劃的,也是應該劃的,但是劃到什麼程度不影響大衆化的品質?劃的多了,顯然影響品質;劃的少了,可能也會不滿意,你怎麼成大雜燴了? 

現在的傳統主流媒體不缺人才,也不缺技術,更不缺資金。很多大的商業平臺,主管也是從傳統媒體出來的,照樣弄得風生水起,那是爲什麼?就是因爲它們的機制、規則是資本市場上的機制和規則。

也就是說,要用傳統的方式去管理一個現代的和有未來的平臺的話,這裏面要解決的問題太多了。

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了問題,並給出了一個基本方向(加進了商業服務的因素),這是值得肯定的。

看到方向之後,需要有一系列的改造。改造得成功不成功,不是看主流價值觀簡單傳播的效果、規模、範圍,而是要看它的市場化順暢到了什麼程度——這是傳統主流媒體轉型和未來影響力建構的最重要指標。

市場是什麼?市場就是社會需求。不能用過去傳統的管理模式、管理機制去構建一個全新的基於互聯網的機制。它的業務模式、運作模式要改變,管理模式和績效考評機制更要作出大的改變。

哪怕現在還不能系統出現這樣的東西,也要指定去做試點。

網絡傳播是全域性的,影響也是全局性的,這是搞試點的難度所在。給我們最信任的國家級平臺一個更加寬鬆的政策環境、體制環境,就像央視當年推出了《新聞調查》《焦點訪談》一樣,既能起到改革試點的作用,也能起到泄氣閥的功能。

新型主流媒體的任務是“破圈”

問:媒體融合發展進程不斷推進,主流媒體在做大做強方面有不少新動作,您如何理解“新型主流媒體”的任務與目標?

喻國明:在中國,就是“破圈”,影響主流人羣。

互聯網最大的特點是促進了微粒化社會的形成,一個人可以動員的社會資源越來越多,未來如果再有更多智能化的連接服務,每個人獲得的資源會更多,對一個機構的依賴程度就會下降。人們要建立功能,也要創造價值,於是逐漸成爲圈層化的存在。

主流媒體要“破圈”,形成圈層和圈層之間的溝通互動,並找到社會最大公約數。

最重要的不是如何構建精英文化,而是如何利用這種橫向的關聯價值,實現圈層和圈層之間的整合、互動、溝通和認同,這纔是未來社會治理的關鍵。

今天我們非常強調非理性,比如情感共振、關係認同,這是橫向連接當中最重要的手段。而非理性在今天也登堂入室,成爲當下社會治理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這實際上是社會轉型後的一個難點。

舉例來說,主流媒介如何看待亞文化?事實上,亞文化是構成這種穿透力的最重要的物質資料。“破圈”所具備的橫向連接價值、橫向溝通能力,對於今天的社會治理、政治治理、傳播治理,都依賴於對亞文化的接受能力。從拒絕到發現它的存在,到今天發現它是社會的正常組成部分,也是社會創新最爲活躍的因素之一。

“破圈”能力其實是雙向改造的一個過程,並不是說只用你的東西去“破”別人。

我們現在的一個普遍幻想就是,我不變,我還是我,我用我的金箍棒一棍子打下去,就打開了這條路。這是不可能的。它一定是一個雙向的過程。

變是永恆的法則,唯一不變的就是要變。但哪些變,哪些不變?我們一定要作釐清,不變的是一些關鍵性的問題、關鍵性的因素和關鍵性的規則,其他東西都可以變。

那麼,如何去變?

現階段相對安全的一種過渡模式不是存量改革,而是增量改革。什麼意思?就是老人、老政策、老功能都不變,但讓新的因素、新的表達機制大量進入。通過這種新機制的進入,在維繫老因素的同時,改善整體結構。當新的因素逐漸滲透到這個結構的時候,老因素在整個結構當中所佔的比例會越來越小。

問:您認爲主流媒體有發展亮點或實質進展嗎?

喻國明:這兩年,我看到傳統媒體做得好的,都是在相對不敏感的領域裏面,比如生產經營、技術服務、生活服務領域,但在內容方面,我沒有看到。

偶然爲之的爆款,只在一個局部狀態中能夠脫穎而出,作爲地方媒體有其示範作用,但對於解決整體問題來說,它的推廣本身受到限制,只是劍走偏鋒的產物,而不是主流媒體發展模式的產物。

什麼叫新型主流媒體?是在用戶獲得信息的主要來源上,在用戶主要參與的平臺上,能夠佔有一席之地。

主流媒體不是自封的,是從實際影響力的效應中來的——有多少人跟着你走,有多少人以你爲信息來源,有多少人相信你發出的觀點和判斷,這纔是新型主流媒體的關鍵性判別指標。

人們總想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如果主流媒體連這一點都不能滿足的話,對不起,那我就走開了。

如果連這種探索都不允許的話,你怎麼能跟商業平臺抗衡?只能是爲淵驅魚,把所有本來屬於自己的用戶羣驅逐到別的平臺去了。

進步肯定是有的,只是這種進步跟互聯網發展、傳播業發展的態勢相比,強度還不夠。

進入一個市場是有門檻的,你用自己的方式在一畝三分地裏把自己做強了,但是你提高了一米,而這個門檻提高了五米,那你說你進步了沒有?跟自己比是進步了,但在對社會的影響力方面,你甚至是退步,或者說至少沒有明顯的超越門檻的能力。

把內容作爲載體去激活關係、組織圈層

問:在您看來,有哪些做內容的新模式是可供主流媒體借鑑的?

喻國明:媒體不光是做視頻的,從未來發展來說,付費內容在整個內容服務之中永遠是佔很少的一部分,5%我覺得都是樂觀的預估,有可能是3%甚至1%左右。

內容產品本身是一次售賣,二次售賣就是廣告,三次售賣就是品牌,還有更多的新商業模式,起到搭建、催生、協同、組織的作用,也就是我們講到的社會媒介化進程這些都是未來給內容產業輸血的最重要機制。

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做好內容,同時要進行有方向感、有維度的開發。

我們對如何做廣告、附帶廣告已有很多成熟模式,但對如何進行品牌售賣,如何進行社會化的行業重構,讓好內容在其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還爲之甚少。

最近這幾個月,我一直在講快手模式。快手跟抖音不一樣,雖然都是視頻平臺,但價值訴求不同。

抖音到現在爲止,仍然是一個內容篩選推送的平臺,也就是說,它還是個媒介,而媒介的作用就是通過引進算法以及各種傳播機制,將合適的內容推送給個人,所以不好的內容在抖音上面是沒有轉發率的。

用戶在短視頻平臺上傳一條視頻,都有兩個流量。一是用戶自己擁有的流量,粉絲、熟人等,是私域流量;另一個是平臺分配給用戶的流量。

不好看的內容,抖音的算法邏輯不會賦予其流量,但快手不是推給你一個選擇,而是讓用戶在上面看到不同的生活,你的生活哪怕再小衆再基層,也是值得尊重的。

這就意味着算法的不一樣。快手的算法就是爲每個上傳視頻的人至少給300+的流量。而爲了使流量更加均衡,對精緻的好的內容,流量是有限封的,因爲要騰出更多的流量,讓大家成爲平臺的主人。

300+流量是根據什麼來推送的?是根據你的標籤、你的屬地、你的職業,你的上網行爲傾向。

假如我是個農民,在我們家田間地頭拍了段視頻,城裏人看可能沒啥勁,但給同樣有農家經驗的人看,就能看出點門道來,會心有所感,並且會點贊。我在上面能找到同類,之後就會有互動,就會有推薦,就會有評論,慢慢就形成了強關係,形成一個社區、一個社羣、一個圈層。

把內容作爲載體去激活關係、組織圈層,這纔是快手最大的價值。當它積累了相當多而且黏度、活躍度很高的圈層社區的時候,要進行社會化的過程就會更容易,根據社羣各自的標籤可以精準地匹配需求。

社羣關係纔是未來商業、未來媒介化過程當中最需要的資源,這就是一種做內容的新模式。

到現在爲止,主流媒體在這方面還並不自覺。過去有做得好的,比如人民網的強國論壇,只是後來沒有進行相應的商業化處理。

今天,在線上構建一個新社會,是主流媒體真正可以發揮價值的地方,而且在這方面傳統主流媒體是有優勢的,因爲它還有相當的公信力及政府背景,可以依靠自身的載體優勢和社會地位授予功能,因此在構建社會關係方面比互聯網公司的初始條件有優勢。

互聯網公司現在都在下手這個領域,如果我們再在這個領域缺少自覺的話,等到人家羽翼豐滿,發展的窗口期過去,就會像之前的報業一樣,在市場機會關閉的時候才強行要脫鉤,而那時脫鉤只有風險沒有機會,誰願意去脫鉤?

所以要有緊迫感,要有頂層意識,看看在發展邏輯當中哪些是趨勢性的,哪些是有未來的。

在時代發展的大面,在社會發展格局的大面,要看有哪些機會能去抓取,這纔是走出新局面的一種基本選擇技巧。

編者按:

來源:廣電獨家;

作者:喻國明,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傳媒經濟與管理專業委員會會長、CTR媒體融合研究院專家;

內容有刪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