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一股“牛勁”,成就了不起的自己

親愛的孩子們:

        新年好!

        陽光明媚,百花盛開,喜慶、歡樂的春節過後,我們迎來了新的一年,2021年。

        農曆2021年是辛丑年,也是十二生肖中的牛年。孩子們,你們知道嗎?我們中國人跟牛的感情真是源遠流長。

        農耕時代,我們的先民們一直以牛爲伴,躬耕田園,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靜生活。一本《詩經》裏,到處可見牛的身影:《王風·君子于役》裏有“君子于役,不知歸期……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小雅·無羊》裏有“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羣。誰謂爾無牛?九十其犉。”《我將》裏有“我將我享,維羊維牛。”南北朝《敕勒歌》裏“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畫了廣袤草原裏牛羊安詳自在的樣子;白居易《賣炭翁》中“牛困人飢日已高”“系向牛頭充炭直”,人與牛相依相伴;袁枚《所見》中的“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更是展現了牧童生活的愜意。中華文明的進程中,夾雜着牛的蹄印。

        牛不僅是先民們勞作的夥伴,而且不知不覺中濡染着國人的精神世界。陸游《飲牛歌》用老翁飲牛的潔淨溪水,表達自我的廉潔之志;《莊子·養生主》的“庖丁解牛”用故事教誨世人:經過反覆實踐,掌握事物規律,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魯迅先生在《自嘲》中用“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表達自己甘爲人民大衆奉獻的情懷;詩人臧克家說:“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科學家童第周,老一輩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等都自喻爲“牛”;國畫大師齊白石一生以牛自喻,自稱“耕硯牛”;畫家李可染酷愛畫牛,還把自己的畫室命名爲“師牛堂”;孔子的兩名學生,司馬犁字子牛,冉耕字伯牛……牛,早已成爲了中華兒女生生不息的精神能源。

        它樂於奉獻:牛肉做菜,味道鮮美;牛乳養人,富於營養;牛皮做衣,保暖耐磨;即使生病了,長了“牛黃”,也是一味名貴的中藥材。

        它喫苦耐勞:因爲力氣大,它被用來耕田拉犁,這纔有了“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用來拉車運貨,溝通貿易往來,於是有了商人。即使常被鞭打,依舊勤勤懇懇,任勞任怨。

        它踏實謙遜:即使一牛能抵七人力,它還是一心耕作,不張揚,不自誇,不浮躁,始終以一種進取和開拓的狀態,默默耕耘、奮鬥。

        親愛的孩子們,新學期的號角已經吹響,讓我們拿出“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蓄一股“牛勁”,勤奮刻苦,腳踏實地,進取奉獻,成就了不起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