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小学老师把所有功课都教成了美术课

几年以前,北美华人圈子里流传过一篇公众号文章,用夸张的笔调描绘了一幅真实的场景:北美的中小学老师们硬生生地把语文数学自然科学各门功课全部上成了美术课。那时候我家小姑娘还没上学,我对此体会不深。看过那篇文章,无非一笑置之。

而如今小姑娘一年级已经过了大半,看了她的家庭作业和偶尔带回家来的课堂作业,我才对那篇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开学没多久,老师在课堂上带着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做了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不知道没关系,但不去尝试是不行的”。像是一个简单的课堂守则,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这张卡片制作得十分用心。用马克笔写好字,再用彩笔画上装饰图案,用剪刀按照段落布局裁成不规则形状的纸条,最后过塑封装。

我知道加拿大小学老师不分科,小姑娘的语文、数学、体育、美术等课程都是同一个老师教,所以看到这张卡片并不吃惊,想来是老师把美术教学融入到日常课堂管理中去了。

后来看到一张手工制作的长颈鹿,才发现我对“美术”的内容理解得太片面了。这只长颈鹿由三个部分组成,头和身子是两张印刷好的图片——也可能是一张图片由小朋友自己剪开的。图片上面的颜色是学生自己涂上的,部分写实,大概也有部分是自己的想象,比如我家小姑娘的这张,长颈鹿的脸是紫红色的。

长颈鹿最具辨识度的长脖子是这幅剪纸拼贴作品的第三个部分。这个脖子是一张长长的纸条,上面工整地抄写着新学的单词。小姑娘上的是法语浸入式课程,一年级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从零开始的学生能够基本熟练地使用法语进行日常会话并使用法语学习其他各门功课,因此对法语词汇的学习是一项重要内容。除了每月结合一个特定的主题学习一系列词汇之外,每周还会“以音带字”学习一系列包含同一个音节的单词。“长颈鹿”脖子上的这些词就是当时正在学习的含有某个音节的单词。

如果说长颈鹿的手工制作还只是增加趣味性,让枯燥的单词学习变得不那么乏味,那后来我陆陆续续看到的课堂和家庭作业则真是把绘画运用到了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各个环节当中。

首先是听,能听懂口语表达,并且能够理解其内容,是一年级教学的目标。怎样才能快速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听懂呢?老师念一段话,学生把听到的内容画出来,显然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因为他们不认识太多字,也不一定能够准确用语言复述。

比如某次课堂作业,老师念了这么一段话:

“在纸的顶端画一个绿色正方形。在底部画一个黄色的圆形。把你的名字写在纸的中间。在你名字的左边画一颗红色的心,并在名字的右边画一朵橙色的花。在心的周围画一个蓝色的圆。在你名字的周围画一个黄色的正方形。在底部的圆形里面画一个橙色的星。”

看样子小姑娘听懂了老师念的这段话,画的画都对了。不过有两个小疏漏,心外面的圆圈和名字周围的正方形没有涂上老师要求的颜色。

跟中国的小学教育不同,口头表达能力在加拿大的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年级9月份开学,10月份开始就要每个月做一次课堂演讲。那么,“说”怎么也会变成美术课呢?

某次演讲的题目是“我最喜欢的冬季活动”,演讲的时候可以使用辅助材料,可以是一张照片,也可以是一副画,一边指着图片一边讲。小姑娘选择的题目是滑冰,并且想也没想就决定画一张自己滑冰的图画来作为辅助材料,尽管我们有很多她滑冰的照片。

阅读理解的作业也和听力一样,把读到的内容画出来。一次家庭作业,纸上印着一副不完整的图画,画上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在踢球。下面的阅读文字中描述了两个孩子衣着的颜色、头发眼睛的颜色,要求按照文字的描述涂色。文字描述中还有原图中没有的小狗、松树,也要补画上去。

学习一段时间以后,阅读理解的要求也提高了,不但要能够理解字面的意思,还得学会读懂言外之意。根据一段文字描述来推测出字面上没有直接表达的含义,这是第二学期进行到一半时的要求。

最近看到的一次课堂作业就是这样一副画。文字描述是这样的:

“今天星期一,我病了。我要跟妈妈一起去看医生。

“今天星期二,我还病着。我待在床上睡觉。

“今天星期三,我还病着。我待在床上看书。

“今天我起床玩电脑了。

“今天我跟我姐姐玩了。

“今天星期六。我好了!”

阅读材料下面有几道题目,都是从材料里面直接能找到答案的,每个问题要求写一个完整的句子来作答。接下来就是这幅画了,要求画出阅读材料中没有直接描述的内容——下周会做什么?

小姑娘的画并不高明,不知道该怎么画一个揹着书包的人,于是把书包画在了人物的旁边。不过不论画得好与不好,意思表达是清晰的——病都好了,下周自然是上学去。

根据阅读材料进行推测并且用图画和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这其实已经从读过渡到写了。而感恩节周末过后的课堂作业则更是一次完整的写作——题目就是“我的周末”。

四副画,四段简单的文字描述:

“首先,我和妈妈去找蛋(复活节的传统活动)。

“然后,我和家人一起去散步。

“再下来我骑了自行车,并在公园里玩。

“最后,我跟外婆打羽毛球。”

显然,图画只是为了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甚至只是为了帮助他们整理自己的思维,在写作之前写构造一个逻辑框架。因为这是法语课的作业,老师的反馈意见并未提到绘画水平,却对写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就包括写作之前的思考和计划——使用头脑风暴法来创作一个初稿,再根据老师的反馈意见来完成最后的成品。

具体到写作,这份作业要求使用三个以上的连词,并使用富有变化的词汇。

语文课借助美术的方法来辅助思考、帮助表达,数学课也少不了美术。

某次的数学作业是一张填色画,事先印刷好的线稿上是一只戴着礼帽的青蛙,画面各个部分写着数字或加法算式。要求是根据计算结果涂色——所有答案为5的部分涂紫色,6是蓝色,7是黄色,8是绿色。

科学和健康是另外两门课程,而且是由另外一名老师任教。换了老师并不意味着美术在这两门课里的份量会减轻。

科学课学习了关于植物的许多知识:植物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植物生长所需的要素、植物的生命周期。学完了来做一个小册子吧,一张纸折成三叶,分别描述关于植物的这三项知识,封面也不能含糊,虽然没有具体要求,但也需要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讲述植物相关知识的小册子。

健康课当然也可以画。在社区当中有哪些不安全因素呢?道路交通怎样做才能确保安全呢?画吧!

“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其实绘画真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实用技能,不论画得好不好,是否具有美感,只要能想出合适的画面并画下来,就能很好地达到沟通的目的。

电影《小兵张嘎》里面嘎子负伤在老乡家中休养,耐不住寂寞偷偷跑去找部队,临走时画了一张画留在桌上告知行踪。电视剧《潜伏》里面余则成遇到紧急情况需要翠萍帮助,而翠萍不识字,余则成也便用图画的方式通知她配合。所以,训练小学生用绘画表达意思和教给他们说话、写作是同样有意义的。

在学校动不动就画,小姑娘也渐渐养成了用绘画来进行表达的习惯,并把这种习惯带到了课堂以外。

这周春假,中文课老师推荐了一个侨联举办的虚拟春假活动,每天发过来一段中文音频,听完以后回答一个问题。回答的方法可以是录视频说话,也可以是画张画。

某天的音频内容是儿童版《三国演义》故事的第一集,讲述了刘备从小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表现。小姑娘选择了绘画来复述她听到的故事——刘备为了保持衣着整洁,爬树时脱光了衣服以免弄脏,还跟旁的小朋友说他将来要当皇帝。

听完故事以后的人物是讲一讲小时候的刘备是什么样子的。小姑娘不愿意录制视频来口头回答问题,选择了画画。小时候的刘备想当皇帝,这该怎么画呢?小姑娘几乎不假思索就画了一个头戴王冠的男孩,王冠上还写了一个“王”字。不管画得好不好,足以表意了。

老师把所有功课都教成了美术课,也许有一些道理——获取知识还不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同样重要,而多掌握一种表达方法自然就多了一种沟通手段,跟多学一门语言可以说是异曲同工。这样的“美术课”,你觉得怎么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