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课堂压力来自哪里呢

我们的课堂压力来自哪里呢

——听年轻人公开课后的思考

文/徐立华


今天听了一节语文课,是一个去年刚刚入职的年轻教师,讲了一节古诗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整体上看,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完整而全面,从课前的小活动:诵读古诗词————导入新课——检查关于作者的资料收集和背景方面的预习内容——词中重点字音的校正——教师的范读——学生自由阅读后大声朗读——小组讨论词的大致意思——深读分析赏析——教师总结归纳写作手法和这首词表达的引申含义——关于江水的诗词PK赛——进行关于苏轼的人生观的辩论赛——完成小作文的书写——总结——作业。
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教学基本功非常好,语言精准流畅,词汇丰富生动,表达自如,对教材的解读和诗词的理解都非常有深度和见解。作为年轻教师,她课堂授课时的稳重风格非常让我佩服,知识讲解信手拈来,文本分析深入浅出,对学生的点评恰到好处。看到这样的年轻人,心中很是喜欢和羡慕,年轻人的朝气蓬勃结合深厚的专业知识,眼神中充满着学生和对本职工作的热爱,看到她走在自我探索和提高的路上,随着听课的节奏自己的心也年轻起来,年轻真好!
但是整堂课的另一个感觉也一直伴随着我,一堂课中一系列活动下来,感觉整堂课都在匆匆往前赶,赶着从一个任务进入另一任务,到下课铃声响起来的时候终于把设计的内容都赶出来了,所有的设计终于完成,教师如释重负,心中的一块石头好像方才落地。
课后,在和这位老师进行交流的时候,我把自己的真实感觉说了出来,我说感觉这堂课太满了,满的让自己和学生会有压力。虽然每个环节都完成了,也衔接的非常好,但是好像又在关键的地方按下了暂停键,好像放不下教师心中的某种担心和束缚,所以不能真正的深入下去,再深入下去,生成属于这堂课上所有在座学生独一无二的自己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不是我们心中期待的标准答案,可以不是多么高深的领悟,也可以不是多么惊人的创造性输出,只要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后而得到的东西,只要是我们心中真实的想法,只要是我们之前没有意识到的方面的内容就是最大的收获。那样的课堂是不是我们非常期待和喜欢的呢?听到这里她也说出了自己的担心,在学生方面她确实担心学生对内容的掌握不到位,对文本的解读有误差,对思想性的内容没理解透彻。在她自己方面,她担心自己的教学环节设计得不够全面,不够丰富,不够多维,不够独特,不够有趣,有着各种担心,所以想把好多好多的点和创意都在这一堂课上体现出来,结果弄的自己也好紧张。
为什么呢?为什么她有那么多的担心和放不下呢?她的压力来自哪里呢?我在和她深入交流之后,自己在心中思考这个问题。
她从一个学生走入职场成为一名教师,她对课堂的理解都是来自自己上学的经历和作为教师的岗位培训,那么是不是在这个过程中,她通过自身的观察、理解和别人的指导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的框架,认为我们课堂必须要完成某些任务,必须要符合一些标准的框架,在符合一些框架的情况下完成固定的任务时也被这些框架所束缚,不敢放手,不敢脱离某些她认为必要的方面,所以导致自己整堂课都在一个整体任务的驱动下如行军打仗,一路冲锋向前,直到到达目的地,这样的认知导致了她失去了更多的灵动和灵性的悦动。
作为一个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我自己从一个听话的学生走到作为教师岗位,我太理解她的这种想法了。在课堂上,总怕答案不够标准,总怕理解不到位,总怕知识不全面,总怕形式不符合标准,这些心中的担心束缚着我们,让我们在课堂上和学生的内心深处建立起真正的连接和共鸣变得更加困难,让课堂失去了自由碰撞而产生的火花,所以我们有时候会感觉到课堂缺少生机盎然的活力和妙趣横生的创意,这些缺失我认为,首先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先去从自身进行思考和改变,如果我们放下了那些束缚,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那么或许我们会有很多意外的惊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