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動物園

《動物樂園》主題中,我們去參觀了動物園,孩子們將參觀動物園的場景和獲得的經驗,帶回了幼兒園。在活動區中進行了表徵,這天孩子們表示要搭一個動物園可以讓娃娃家的小朋友來參觀動物園。

遊戲是幼兒真實生活的反應,因此我們在指導過程中要細緻觀察、分析幼兒的遊戲行爲,通過有效的手段將遊戲與現實進行聯結、比較,從而引發幼兒認知、構造技能、合作等方面的衝突,促進幼兒的主動建構,利用現實比照的方法拓展幼兒搭建的經驗。

1.比照結構圖紙與搭建作品。促進幼兒從平面到立體構造的轉化幼兒最初的搭建來自於模仿,因此我們首先要提供可供幼兒模仿的對象,讓幼兒知道拿什麼來模仿。爲了避免幼兒簡單機械的模仿,教師應提供不同的模仿對象。爲幼兒提供結構圖紙,需要幼兒夠觀察、辨別圖紙中的空間位置、物體形態等,並通過空間想象將其轉變爲立體的結構造型。一開始搭建“動物園”時,幼兒搭建的場所是孤立的,空間排列單調,內容單一,因此,教師爲幼兒提供了動物園的兒童地圖,首先引導幼兒觀察尋找動物園中的場館,如蛇館、猴山、獅虎山等場館的空間位置,然後觀察這些場所之間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如通過一條路或者相隔一座山或者間隔一個小湖。在對照自己搭建的作品與地圖時,幼兒很敏銳地發現了問題,再次搭建動物園時,不斷觀察地圖、辨別空間,搭建活動出現了更多的協商行爲,誰喜歡那個園就負責搭建那個園區,搭建之後就幫助其他人搭建,彼此之前先分工再合作,認真專注的進行搭建,空間佈局更加多元化,位置的安排更加合理,搭建的內容更加豐富、複雜。


2.比照真實圖片與搭建作品,促進幼兒從形象構造到抽象構造的轉化,真實圖片不僅需要幼兒將圖片中具體的形象進行抽象,而且需要將平面的構造轉化爲立體的構造。教師利用真實圖片時需要發現幼兒搭建遊戲遇到的問題是什麼,並適宜提供相應的圖片,引導幼兒有目的地觀察,從而解決搭建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在搭建猴山的時候,一開始孩子們就隨意用幾塊積木進行摞高,搭建出來的也不太像一座猴山,於是我們通過再次回顧參觀時見過的真實的猴山的樣子,讓孩子們討論,幼兒搭建的猴山和照片中的猴山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怎麼改進?孩子們表示,我們見到的猴山是很大、很高的,而小朋友搭建的很矮;真正的猴山是下面寬,上面窄的,而且上面是尖尖的,而小朋友搭的很矮;猴山上應該有猴子,旁邊有小猴子玩的玩具···


3.對照現實生活經驗與搭建作品,促進幼兒從單一構造到整體構造的轉化幼兒搭建主題的產生,孩子的經驗來源於對周圍生活環境的觀察和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教師通過帶領幼兒經歷參觀感知——討論分享——再現表徵的過程,引導幼兒有目的地再現複雜的現實生活經驗。我們在進行回顧的時候,先讓幼兒來說一說,逛動物園的有趣的事情,孩子們對於自己去喂山羊,喂鴿子、喂猴子這種親身經歷的事情都滔滔不絕。於是我們將孩子們最感興趣的這些畫面錄製的視頻和圖片又帶領幼兒進行了觀察、比較。規劃的搭建內容,越來越豐富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