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獨處的人不太正常?3個獨處方法能讓你獲得精神滋養

你喜歡一個人外出用餐嗎?
你願意獨自去看演出嗎?
當別人對你的形單影隻投來同情或者異樣的眼光時,你能坦然面對嗎?

雖然傳統觀念認爲,如果一個人大部分時間在獨處很可能不太正常——逃避社交是因爲他們患有抑鬱症或者焦慮症。但是根據心理學家觀察,其實還是有很多人在獨處時感到心身放鬆而愉悅。另外馬斯洛也說過:成熟的、達到自我實現階層的人尤其喜歡隱祕、超然和靜思冥想的感覺。

現代人因爲生活節奏加快,再加上信息爆炸,常常感到身不由己、身心俱疲。什麼時候可以暫停一下?喘息一會兒?做做自己喜歡的事?聽聽風聲雨聲或者對着夜空發呆?答案正是:獨處的時候。

史蒂芬妮·羅森布魯姆是《紐約時報》的資深專欄作家,在完成了一次名爲“獨行巴黎”的任務之後,她仍然對巴黎念念不忘。她想念的不是巴黎的風景、美食,而是在巴黎的另一個自己——到底是什麼讓自己在巴黎的時候能夠更好地掌控時間,感官變得更加敏銳,內心更加充盈?

羅森布魯姆百思不得其解,爲了找到答案,她決定重新回到巴黎。此外她還選了其他三座城市,伊斯坦布爾、佛羅倫薩和紐約。前兩者是作者非常喜歡的城市,而紐約正是她的家。羅森布魯姆認爲只要通過這次旅行能夠找到獨處快樂的答案,那麼她就可以在今後的生活裏也採用類似的方法,是她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獲得同樣美好的感受。

後來羅森布魯姆將這4段旅程的感想成書,書名就叫《精緻的獨處》。在這本書中,作者不僅分享了旅行的感受,同時還引入了心理學和社會學領域一些前沿研究結果,並加入了自己關於獨處以及幸福的思考。羅森布魯姆說,這不僅是一部關於旅行的感想之作,同時也是一封情書,專門寫給那些喜好獨處,並且願意在獨處時思考、創造、學習技能和解決問題的人們。她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更多的人展開“思考之路”,明確獨處之於自己的樂趣,並且找到自己想在獨處中獲得的東西。

《精緻的獨處》主要包含三部分的內容:

1、 什麼才稱得上是“精緻的獨處”
2、 如何品味“精緻的獨處”
3、 獲得“精緻獨處”的簡單方法

1、 什麼才稱得上是“精緻的獨處”

進入信息時代以來,打發時間變得特別容易——隨便上上網、追追劇、刷刷微信、微博,看看抖音視頻,幾個小時就沒了,所以人們感覺自己越來越願意獨處了。

可是這樣的獨處還是在被信息牽着鼻子走,而且長時間面對電腦或者手機,難免會腰痠背痛,頭暈眼花……所以這樣的獨處不但算不上是“精緻的獨處”,還常常被冠以“殺時間”的罪名,讓人不能安心。

那麼“精緻的獨處”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呢?

1.1、自願

獨處是否出於自願,似乎是它能否帶來快樂的一個關鍵因素。

因爲被放鴿子或者被社交關係拋棄的被動獨處,往往心有怨念,呈現出孤苦伶仃的境況,和快樂根本搭不上邊兒。而主動選擇就不一樣了,在自己希望並且努力創造條件去獨處的情況下,對於別人質疑的目光你能坦然地迎視,甚至無視,因爲此時的你注意力完全在自身,而非他人。

說起來很有趣,達爾文曾經發表過人類厭惡孤獨感的著名觀點。但其實他自己卻非常喜歡獨處。他每天會獨自在書房裏待6個小時,此外還很喜歡圍繞着附近的一片小樹林散步。在散步的途中,他爲很多問題找到了解決方法,因此他稱這條路爲“思考之路”。正是在“思考之路”和書房裏,達爾文完成了《物種起源》》一書。可見積極的獨處體驗,不但不會讓人感到難過,反而容易獲得更多的有益思考和傑出創作。

1.2、專注

近些年來,出現了很多關於如何獲得幸福的科學研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心流”理論,這一理論的核心觀點是:當人們全身心沉浸在當下所做的事情當中,渾然忘我,並實現目標時(這個目標可大可小,可能是登上一座山峯,也可能只是完成一個插花作品)就有產生幸福感。而要達到這種狀態,獨處就是其中的主要方式之一。

所以,現在你應該明白爲什麼有些人明明手頭一大堆待辦事宜,仍然刷着手機看搞笑視頻卻非常焦慮,因爲那些任務攪得他根本無法專注的去享受當前的快樂。而當一個人專心致志地烘烤麪包時,她聞到了酵母的香味兒,體會到了麪糰兒的細滑柔軟,感受到了黃油的質感,以及雞蛋打入麪粉時呈現的美感,正是專注使人體會到了獨處時的喜悅。

1.3、品味

研究表明,要想在專注的獨處中獲得更多美好體驗,“品味”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品位”絕不僅僅指的是純味覺享受,而是指一個人管理或者留意包括味覺在內的一切積極體驗方式。比如:調動嗅覺去體會法棍的香氣,調動聆聽海浪拍打岩石,調動觸覺體驗咖啡的絲滑感受……等等

好了,現在我們終於明白“精緻的獨處”是指我們出於自願地專注於當下,並且積極調動所有感官去細心體會,最終收穫幸福美好的體驗。它有時只是一種感受,使我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更愛自己,也有時會通過思考和努力取得一些成就,比如完成一篇文章,一幅畫,一首歌……

這聽起來真不錯,對嗎?可是問題來了,道理人人都懂,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啊——研究表明大部分人在近47%的清醒時間裏,都在想和自己手頭上事情無關的東西——由此看來,要想獲得專注,學會品味當下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2、 如何品味“精緻的獨處”

幾個小技巧可以幫助你:

2.1,時間意識

當你正在獨處時,提醒自己這一切稍縱即逝。比如:很棒的一道美食馬上就要喫完了;這趟難忘的旅行即將結束了——這種提醒會讓你意識到眼前的美好時光即將逝去,這會讓你倍感珍惜,產生很強的愉悅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因爲時間越稀缺,人就越有積極性,這也進一步說明了爲什麼我們總會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所以,爲了防止失去之後的惋惜,訣竅就是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正如喬布斯所說:“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最後一天,你就會輕鬆自在。”

作者也有同樣的感受,當她6月份獨自坐在聖日耳曼德佩區人行道上的一張桌子旁時,一場大雨剛過,聽着周圍法語低沉的嗡鳴聲,聞着咖啡的香氣,同時還有微風輕輕撩動自己的頭髮,當時羅森布魯姆曾想:這暴雨初歇的美妙時刻將永不復在。於是她將這些感受銘記於心,並寫入書中,使這段精力不但當時美好,而且回憶起來也依然分外鮮活。

2.2,感知增強

這是指專注於某一感官的感受來加強對當前事物的體驗,竅門是關閉其中某一感官。比如說:閉上雙眼深嗅花的芬芳(嗅覺),聆聽雨滴敲打在屋檐上的叮咚聲(聽覺),體驗溪水浸潤雙腳的清涼(觸覺)……等等

2.3,自我祝賀

“自我祝賀”就是讓我們在終於達到目標時,去回顧在期望和努力過程中的感受,讓心中的喜悅加倍增長。

羅森布魯姆說對於巴黎的旅行她期待已久,所以當她把房間鑰匙交到前臺,離開酒店,走上空無一人的街道時,回想起曾經爲這次旅行所付出的努力、遭遇的困難,頓時感覺整個巴黎都在張開手迎接她,這正是“自我祝賀”帶來的喜悅。

2.4,記憶建設

這實際上是一種頭腦快照——把一些美好場景的細節在腦海記錄下來(不拘限於視覺),並不斷回放。對於羅森布魯姆來說:巴黎咖啡館外的藍白相間的陽傘,佛羅倫薩教堂的尖頂,伊斯坦布爾空氣中雨水的味道,紐約餐廳裏瓷器杯碟相碰時的清脆響動,就是她獨自旅行的記憶建設,在她書寫本書時不斷在眼前浮現。

無可否認,現實生活中確實有的人天生敏銳,而另外一些人則神經大條。但以上的幾種方法可以讓你漸漸變得細膩起來,在獨處時越來越體會到幸福和恬淡。

3、 獲得“精緻獨處”的簡單方法

不論我們多麼愛好旅遊,它終究不是生活的常態。所以爲了獲得如旅行般的日常生活獨處體驗,羅森布魯姆在遊歷過三個城市之後,最終回到了自己的家——紐約,開始了對身邊生活的挖掘。最終,她提出了幾種簡單易行的獨處方式,供我們體驗和嘗試。

3.1、獨自用餐

很多人可以自己獨用快餐,卻不能獨享大餐,他們總擔心別人異樣的眼光。事實證明人們對於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表現出來的是超乎尋常的焦慮。

曾經有人做了一個實驗:分別把一人用餐以及兩人共同用餐的幾組照片出示給被訪者,並請他們評論。原以爲單獨用餐者會得到更多負面的評價,卻不曾想結伴者同樣會被貶低。兩者根本沒有任何差異,所以,大可不必因爲獨自用餐而妄自菲薄。

正如羅森布魯姆所說:獨自外出喫飯正是體驗本地生活的一種方式,而如果能夠坐在窗邊那就更好了。你可以一邊享受美食,一邊觀察餐廳內的客人,還可以扭頭望向窗外,說不定還會發現一個自己心儀的小店,成爲你用餐之後的漫步之地。作者坦言其實自己也是一個有點害羞的人,儘管她也有點擔心別人的看法,但相比之下,她更看重自己。

原來世人都一樣,無法脫掉旁人眼光的影響。只不過,有時候你需要爲了自己有所取捨。找一家自己心儀已久的餐廳,換上喜歡的衣服,獨自去享用大餐吧!當你面對的不是其他人時,你面對的便是整個世界。

3.2、獨自逛博物館

這比獨自用餐要容易得多,畢竟不管別人是不是獨自去,他的注意力更多地是集中在展品身上,而不是獨行者身上。

而對於獨自逛展的你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自己掌握參觀的節奏,並且沉浸其中,與吸引你的藝術品彼此注視交流,而不用分心去顧忌同伴的喜好。研究者指出:博物館高貴、樸素,甚至是魔法般的氛圍,能讓人“反思、平靜、自由,可以讓參觀者在擺脫社會約束的情況下,增加自我認知。

所以當你情緒低落無處可去時,不妨到博物館來一次獨處療愈,空曠安靜的環境能夠讓你平靜下來,而沉默的展品因爲承載着時光的記憶或者創作者的心緒不但會引起你的關注,進而產生共鳴,讓你暫時忘掉痛苦,甚至還能讓你受到啓發,打開自我,放下過去,迎接未來……

3.3、獨自漫步

巴爾扎克曾經說:“步行只是活着,漫步纔是生活”。所以上班路上的行走並不是體會獨處的最佳時機,因爲有時間和目的地的限制,你無法保證毫無負擔地欣賞風景。

相比較而言,漫步纔是體驗獨處的最好方式。人們在關於幸福的研究中發現,期待是快樂的一種自由形式,而且是一種最不容易受事態發展影響的形勢。要想獲得這種期待的快樂,就不能固守某個行程,因爲那樣期望就會和實際情況有落差,而且沒有機會發生機緣巧合。

漫步剛好完全符合上述的要素,你只是沿街四處張望,並不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常常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驚喜。

話說作者在巴黎旅行時,因爲那裏從無淡季,所以到處人山人海,難以找到安靜的獨處之地。於是她索性隨意拐進一條人少的小路,不想在那個過程中她竟然發現了一本漂流的圖書(“圖書漂流”是藏書愛好者的一個活動,人們把書在某處“放生”,以便其他人發現和閱讀它們);而在佛羅倫薩時,作者在旅行團匆匆走過的途中留意到了街頭藝術家克萊·亞伯拉罕修改過的街頭標誌——後者特別善於巧妙的利用貼紙把箭頭變成天使,使一個普普通通的標誌變得有趣。

詩人加里·斯奈德說,孤獨賦予了我們一種“超級視覺”,讓感官更爲敏銳,提升了對平時容易忽視的日常事物的敏感度——熙熙攘攘的人流無視獨具匠心的街頭藝術創作,而作者卻像挖到寶藏一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找到了一種在人羣中獨處的美妙狀態,並樂此不疲。

這種自發的遊戲並不是作者的獨創,達·芬奇就常常在漫步時尋找獨特的男女進行尾隨,之後將他們畫出來。無獨有偶,行爲藝術家託·阿孔奇也會跟蹤陌生人,並在他們進入私人空間之後,用筆記和照片記錄自己的經歷。

作爲普通人的我們一樣可以鎖定自己有興趣的形式,發明全新的遊戲,開啓自己的漫步探索之旅。想在漫步之中獲得快樂的訣竅是:對於意料之外的事保持開放的態度,放下期待,讓我們的內心爲不可預知的事情留出足夠的空間。

前面說到的漫步是將注意力集中在外部,是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和探索,通常我們可以選擇一些未曾到過的地方。另外還有一種形式,則是更加關注我們的內在,通常這種情形對於環境要求不高,我們只是讓自己融入自然,得到放鬆,真正的目標是思考,就像前文中提到的達爾文,雖然只是在同樣的小徑上漫步,依然不會妨礙思想迸出智慧的火花。

研究表明,步行的確能夠顯著提升創造性思維能力。許多成功人士深諳此道,比如喬布斯常常在遇到難題時採用漫步的方式方式去思考,並找到解決辦法。另外,思想家、藝術家,甚至很多普通人在大街上巡行時,靈感迸發的例子也是不勝枚舉。所以當你思路混亂、頭暈腦脹時不妨到戶外漫步,這樣不但可以放鬆的心情,調整節奏,同時還能夠引發思考,激發創意。

羅森布魯姆通過對三個城市的獨自旅行,找到了一些非常好的獨處方法。之後她重回紐約,並且爲重新認識自己生活的城市確定了具體的方案。她把每週的星期二定爲“觀光日”,強迫自己懷着像外出旅行一樣的心情和態度,每週去嘗試一次新事物,並在這個過程中重新找到了對紐約的熱愛。

對於我們生活的城市,每天兩點一線的固定生活常常令我們對於自己所擁有的美好熟視無睹。爲了獲得更多的幸福感,羅森布魯姆號召我們學習“精緻的獨處”,首先從熟悉自己的家鄉做起。然而對於普通人來講,慣性最難打破。爲此作者提出了一個好建議,她讓我們嘗試做“每日假期”的品味練習——連續一週每天20分鐘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用時間太長,但要天天堅持,從中體會出獨處的快樂,最終把它變成是生活的常態。

《精緻的獨處》使我們明白:生活中並不缺乏美好,只是缺乏發現美好的眼睛和心靈。當你學會了“精緻的獨處”,就尋找到了一把全新的鑰匙,它可以帶領你摘下公共場合的面具,做回自己,調整心理狀態,激發更多創意思維,尋找到解決問題的絕佳方法——總之,它會讓你獲得生活中的更多喜悅和幸福,並使自己得到滋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