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行爲背後都有信念的指引

信念,包含了態度、假設與預期。信念的形式可以是條件性的,也可以是無條件的。無條件的信念是情感性的,如“我需要關愛呵護”或“別人是危險的”;條件性的信念是對事件強加含義,如“如果我男朋友拒絕我,就說明我不可愛”。

條件性信念通常具有偏差性,因爲其源自誇張的無條件信念。例如,“如果我太太冷淡不熱情了,就說明她不愛我了”就是條件性的

條件性信念爲事件注入含義,個體就會自我指導式地啓動策略。其形式可能是“應該”或“必須”。例如,“我必須讓他們表現出對我的尊重。”另一種類型的指令則指導自己怎麼對待他人。例如,“我必須讓他們表現出對長輩的尊重。”

每個人都有其認知圖式,可以通過其行爲看到其背後的信念:

情境--條件性信念--自我指導--策略。

例如:假設情境是“看到一位老人站在地鐵裏”,該情境可能會激活的條件性信念是“如果我是個好市民,就應該對老年人彬彬有禮”;隨後的自我指導是“我應該起身給他讓座”,然後出現適宜的行爲

但是,如果某人具有反社會型人格,那麼這一順序將會截然不同。假設情境還是“看到一位老人站在地鐵裏”,但此時所激活的條件性信念則可能是“如果是我移動到有利的位置,就能偷他的錢”,隨後的自我指導則是“我可要把握住這個好機會”;之後發生的行爲與該自我指導一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