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越來越喜歡國風?很多人連國風是什麼都不知道


今年年初,

河南衛視以一曲《唐宮夜宴》驚豔全國。

壁畫般的舞臺,唐俑爲原型的仕女,

在古琴聲夢迴大唐。

網友評價,這纔是真正的中國風。

與此同時,華服秀《山水霓裳》卻備受質疑。

一方面是傳統紋樣和傳統手藝的疊加,

另一方面,是類似文藝復興時期的拉夫領、

酷似古希臘神仙的髮飾,

即西方的審美加上東方的元素。

這,究竟算不算國風?

什麼才能稱之爲國風?

人們嚮往的中國風又是什麼模樣?

今天,是第16個文化與自然遺產日。

藉着盛夏煦暖的風,

與你談談,

我們心中的最美中國風。

圖片1.2|柏文 ©

  風從何處來?

何爲國風?

“國風”二字,源於《詩經》。

其中,《風》收錄了那個時期

十五國的民間詩歌,

又稱國風。

但今天的國風,

沒有人能給它一個完整準確的定義。

它是華夏服飾的還原,

是帶有唐宋雅韻的歌舞,

是對宋朝的茶盞、明代的花瓶的復刻,

還是代代相傳的老手藝?

圖片1.2|茶之路馬嶺 ©

有人說,

國風當如遙遠歲月裏的詩歌一般,

帶着真情實感,

又深深紮根於你我腳下的這塊土地。

正如詩人泰戈爾所言:

“古老的種子,

它生命的胚芽蘊藏於內部,

只是需要在新時代的土壤裏播種。”

國風,一國之風。

風從何處來?

從舊時的傳統,

從文化的大樹根系裏綿延、生髮而來。

圖片|茶之路馬嶺 ©

  爲何它們不是國風?

也許,有人會問,

是不是所有傳承傳統文化的都可稱之爲國風?

那可未必。

這幾年,不少時尚品牌也喜歡走“中國風”。

例如在包包印上幾個漢字“我愛你”,

把十二生肖做成項鍊、手錶等等,

即使將中國元素大幅度地呈現,

依然有一種格格不入、不明所以的感覺,

還會被網友調侃辣眼睛。

圖片1.2|沐心茶室 ©

爲什麼這樣的設計不算國風?

其實,一提到國風,

可以有外在和內裏兩方面。

外在,是諸如紋樣、材質、工藝等表達,

更爲具象化,是形式上的傳承。

內裏,則是背後的文化內核和審美情趣,

它很難用一個標準去說,

可是,有些美,

你一眼望去便知道它是屬於中國的美,

如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賈璽增教授,

曾對中國風時裝說過一句話:

“更多指的是一種感覺,

似有似無之間,

不是具體的中國式樣。”

同理,將元素粗糙地鋪排、

生硬地堆砌,

不是真正的中國風。

它也不美,

因爲缺乏對中國美的理解,

有形而無神。

國風之美,在其神韻、風骨。

  國風,它不老

最近,“中國街拍”火了,

在海外短視頻平臺播放量達12億。

小夥子一身白衣,

衣袂飄飄地玩滑板。

身着漢服的姑娘們,

化着唐妝,走過街頭, 

如從古畫中來。

還有老大爺戴斗笠披蓑衣,

一個回眸,風淡雲輕又帥氣十足。

美得各有千秋,

卻又一脈相承。

不少老外也學着穿起了馬面裙,

戴上了步搖……

對他們來說,

這可能是從未了解過的中國。

圖片1.2|阿乆 ©

這樣的國風,

對於我們自己來說,

也帶着新鮮感。

提起傳統文化與美學時,

生活中不少人的印象,

仍停留在老氣橫秋、要被拯救的階段。

“傳統”有世代的傳承,有歲月的記憶,

但厚重,不代表沉重。

向傳統學習,不是要學老,

而是要學美,且立於當下。

顧隨先生曾說:

“你不要留戀過去,雖然過去確可留戀;

你不要希冀將來,雖然將來確可希冀。

我們要努力現在。”

任何一種美,如果只有昨天,

沒有今天,便也沒有明天。

所幸的是,

有很多人已經在努力。

圖片1.2|柏文 ©

  千面,國風

來自上海的“自得琴社”,

是一羣熱愛國樂的8090後。

他們做古曲新編,

尋制拍攝古畫視頻,

幾乎每個作品都出圈。

比如《哆啦A夢之歌》,

是他們用中國傳統樂器的古琴、

古箏、巫毒鼓、哨笛、小打翻奏的。

一開始也遇到不解,

“古典與動漫,是不是很違和?”

“古琴難道不是高雅的嗎,變成流行有用嗎?”

“翻奏莫不是丟失了根本?”

藝術總監唐彬卻覺得,

如果被改編就會破壞韻味,

那也太脆弱了,

可不要小瞧古琴的生命力。

他說:“創新不是拋棄舊的東西,

而是讓舊的好的東西在這個時代再活一次。”

在廣州的90後姑娘陳粉丸,

她用雙手剪出了一條粉紅色的龍,

層層疊疊,靈動地盤旋在柱子之間。

剪紙,對很多人來說,

便是過年時張貼的大紅窗花。

但粉丸說:

“傳統的剪紙藝術是陰陽鏤空,

能改變的只有圖案紋樣。

如果做成立體,

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於是,她給那個作品取名爲《不息》。

有生命力的美,

才能生生不息,春生夏長。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 龍身有3個型號,就像“點和線”的組合,在不同的場地用不同的組合方式,那呈現出來的龍就可隱可顯、可大可小。

在景德鎮的深山裏,

董全斌獨自一人在研習茶器。

他觀察“烈日下的蒲公英、

凌霄細長的種子、合攏或開放的睡蓮”

在自然裏尋找美的語言。

他提到景德鎮的宋代窯址,

是自己特別關注植物的起點。

因爲“突然發現美的源頭其實就在身邊,

手中古代的瓷片就是證明。”

董全斌給自己的展覽,

命名爲“與接爲構”。

這個詞,來自《莊子》齊物論篇。

他深信,“連接是這個世界運行的基礎。”

譬如這世間的美,

從來不是孤立而活,

而是“依賴於其他感覺而存在”。

於是,他把這些思考融匯在作品中:

野藤與樹木互相糾纏,

扭曲中,相長相競。

就像藍天與白雲,交織在一起,

有生有滅,起復有時。

圖片|茶之路馬嶺 ©

國風,

是舊的記憶被賦予新的美好。

國風,有千面,

可以是東西方的文化碰撞,

可以是新舊審美的交織,

更可以是中國美的思考延伸,

只要它的內核不變。

圖片|物道 ©

  中國至美,千城千尋

曾幾何時,

我們喜歡北歐的傢俱,

淡淡的原木色,極簡的設計感,

烙印着他們剋制不張揚、

平淡非無情的態度。

曾幾何時,

我們羨慕日本的煙花大會,

姑娘們都穿着傳統和服,

展示着大和民族的溫柔謙雅。

曾幾何時,

我們迷戀英式下午茶的陶瓷茶杯,

色彩明快,精緻討巧,

總讓人想起簡·奧斯丁筆下的紳士與淑女。

圖片1.2|物道 ©

每一個民族,

在日常中印刻着屬於自己的美的印記。

倘若提起中國風,

你會想起什麼?

不要只是大紅燈籠,

那可能只是一個符號。

不要只有旗袍,

中國人的衣服有千變萬化的美。

不要只有聽不懂的樂曲,

而是要當下你與我都樂於傾聽並享受的。

在當下,有很多人,

在靜靜地努力着,

像遠方的點點星辰。

或許微小,但值得被看見。

“培養一個人對傳統美的感知,

需要星星點點的組成,

但正是這些星星點點,

將會組成我們這個時代的審美格局。”

圖片|物道 ©

本着這般心情,

『物道』與『物道之華』

即將開啓一段新的旅程,

我們將做一名行者,

走訪中國的城市,

尋找一千種最美中國風,

以自己的知行尋回“中國至美”。

我們深信,

在日復一日的民俗傳統裏,

有屬於中國的風情;

在手藝與藝術的不懈精進中,

深藏中國的風格;

在生活的每個角落裏,

總能尋回中國的風華之美。

中國至美,千城千尋,

千尋一路,最美國風。

圖片|清涼地兒-了琹 ©

文字爲物道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