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懂,但终究爱我

文:宛青扬

图:友摄

早晨送完孩子,回到家中,与家人聊起了微信,不觉聊到了书籍。起初,我问外甥女一句:“你平时看书吗?”

“现在不看了,有什么推荐吗?”她回复。

外甥女只比我小两岁,小时候的寒暑假,我们常在一起玩,搭麻将、捉迷藏、钓龙虾、下河洗澡。还记得,我们常躲在楼上看两部很厚的武侠书,一边如饥如渴地看,一边提心吊胆地听她爸上楼的脚步声。那时,大表姐夫是不愿她读这些闲书。

现在已做母亲的外甥女,我自然首推了几本育儿书籍。后来,也推荐了今年买的经典名著,当然,这些书不用推荐,自然都是好书。一说到书籍,我不由“放肆”了,呱呱啦啦几十行文字,这本书怎么好啊,什么注意出版社啊,先搜索翻译家啊。再咔嚓咔嚓几张图书照片。

因为群里还有大学生外甥们,我希望他们能够与我产生读书共鸣,爱上读书。但外甥女回了“嗯嗯,哦哦”两声便没了下文。群里也顿时安静了,早变成我的“独声戏”了。

最后的最后,二姐开玩笑地来了一句:“没事看这些书做啥?有用吗?”

刹时,一腔“热血”冰冷,希望又破灭。总是这么一句:有用吗?

或许我在家人眼里,有点“异类”,有点“穷酸”样。特别在有钱的他们面前,总认为你喜欢读书,有什么用呢?依然一穷二白。每次的电话,也一再嘱咐这样的话语:买点荤菜吃,多买两件衣服,给两个孩子打扮打扮,别老穿得寒酸样,让人瞧不起……

或许我和他们不一样——

我对物质生活追求不多,衣柜里十几年前的衣服都有,特别孩子小时候,我喜欢穿旧旧的衣服,不担心孩子的脏手和眼泪鼻涕将它弄花;孩子的衣服也时常穿别人家的旧衣服;先生更是不求“面子和虚荣”,只要干净整洁就可。买衣服也是几十,一百的买,不求贵和名牌。

每天我也是素面朝天,这两年才用了一些简单护肤品,涂涂防晒霜而已。更和金银首饰无缘,不喜束缚。结婚时,我只要了一只八十多元的戒指,父母问起价格,我撒了谎说是三千多元,他们也不看,便满意地点点头不问了。

我们家的饮食也较清淡,素食七分,肉食三分。如果前一天荤食太多,那么今天的饭桌上都是素食,清淡为主。而且,我和先生喜欢吃粥,两天没粥像是少了什么,早上也是各种花样粥配面食等。这样的饮食观念在家人面前,就变成了“舍不得”。

我对孩子们的饮食看得很淡,不会“逼迫”吃哪个菜,小时候,也不会给他们“多喂几口”。记得,孩子们两岁左右,我们回老家住了一段时日。

每当吃饭,母亲便埋怨我,“孩子也不管,也不喂孩子,就知道自己吃。”我笑着辩驳:“我吃饱才能照顾他们。吃不多,说明他们不饿。”母亲摇摇头不同意:“哪这样?小孩懂什么,你喂几口不就吃几口了!”说完,她就端起碗,跑去追孩子了。

但我这“不管”的方法,至今没愁过他们的饮食问题,不挑食,偏食。学校里的饭菜,家长群里常抱怨做得不够丰富,美味,孩子不愿吃。而我们家总会吃个精光。这个饭菜问题,家委会与学校负责人开过几次会讨论,结果终是不满意。

当家人们得知我们在学校也吃得这么香时,他们更会怜惜地对我说:“那是因为,你们在家吃的太差了。”

我无词反驳。

我在他们眼里是“有点异类”,也“有点想不通”。

我喜欢带两个孩子走走跑跑。还是,孩子们两岁多回老家的那段日子。我常左右牵着孩子们的手去看,去观察:农田里的收割机如何割麦;儿时上学路两边的野花野草;野蜂野蝶如何有趣;停在岸边的大货船,主人家如何生活……

那时,父亲不理解,常打电话找我们。弟弟和弟媳也不懂,埋怨我:总带孩子瞎跑做啥,一身汗,在家吹吹空调看看电视多好。

还有,他们更不解的是:我们“吃不好,穿不好”,“舍不得”买电视,买沙发,家电都是“老掉牙”,还乱花钱买书,一堆书,有啥用?

我们家书是有点多,客厅里除了一架钢琴就是书架和书桌了。而我对于书籍会“在意”,会“爱慕虚荣”:勘选出版社、搜索翻译家、看评分推荐。有时在图书馆或者手机app上读过的书,认为好,也会上网购买纸质书,不含糊。孩子们的书籍也是如此,经典会买,有趣的便去图书馆借。

我也常“舍得”孩子们买有意义的“玩具”,乐高,电学小子、科学器材等。还有,运动方面的工具,自行车、滑板、滑轮鞋以及各种球。他们也喜欢这些东西,自行车买回来就没“休息”过,几乎天天骑,大冷天的也要把车推出去骑,于是,骑坏了两辆。

我总觉得:让孩子穿着旧衣服(或者膝盖破洞的裤子),尽情地骑个痛快,跑个痛快,再与小伙伴们疯个痛快,不是很痛快的一件事?

我很羡慕《窗边的小豆豆》里的那位校长先生。他总是对巴学园的学生家长们说:“请让孩子们穿上最差的衣服到学校来吧。”

头条上有位母亲问:

她给孩子买一双1299元钱的鞋子被丈夫指责,做错了吗?

这位母亲的经济条件是这样:夫妻双方每月总收入8000。接下来是支付:房贷3000,养车2000,接下来的3000就是一家五口的生活费用了(老人孩子)。父亲觉得浪费的很,母亲的想法是再穷不能穷孩子。

母亲爱孩子没有错,如果只停留在物质表面,那这爱的有点肤浅了,家里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就要坦然接受,明确告诉孩子。即使好东西放在家里,也以老人为先,父母与孩子也是同等待遇。

如果说“不能穷孩子”,那我们一定不能在精神层次上“穷孩子”,给予孩子富裕的爱,给足安全感,让孩子始终相信,不管表现如何,爸爸妈妈永远爱我。

正因为这些,我与家人们有点“格格不入”。几位有钱的姐姐,总觉我们“寒酸”,“苦了”两个孩子。这两年自从我们换上大房,逢年过节,便寄给我们一大箱物品,鸡鸭鱼肉,零食,还有孩子们上千的羽绒服。

我也千言万语告诉她们:我们有房有车,孩子有书读,有兴趣班上,不缺钱,不是“舍不得”,而是我和你们的消费观不一样……

她们还是寄,我也一言难辩。或许这就是价值观的不同吧。

于是,就出现了,早晨与她们微信聊到书籍的尴尬,我一人自嗨了一段,她们便没了声音,最后又是那一句:没事看这些书做啥?有用吗?

我也不再说什么,盯着屏幕愣了几秒。思绪万千:怎么没用?

正因为读书,我明白了吃多吃好,未尝是件好事;

正因为读书,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穷养”孩子;

正因为读书,我才明白了,什么是“断舍离”;

正因为读书,我明白了运动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正因为读书,我才懂得,陪孩子练琴时,什么才是“刻意练习”;

正因为读书,让我懂得最重要的“面子”是心中的“涵养”;

也正因为读书,让我的生活过得更有“价值”;更会“思考”;

也正因为读书,让我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读书”人,从他们的思想里,我又学到了“新的”;

……

如果与读书和写作群里的小伙伴们畅聊书籍,他们会理解与肯定,结果不会有人说:有用吗?

记得,群里小伙伴们也曾吐槽过:有些事,有些话,从不在亲人面前提起。但我却喜欢在群里畅所欲言,因为你们懂。

不需多言,我们懂。这就是志同道合的陌生人,聚在一起的原因吧。

可家人们不懂。无法,我不怨不恼,回老家还会陪她们逛街购物,母亲还会数落我,不会带孩子。

没事。他们终究是爱我的。但只愿,多少年后,我和孩子们能够聊得下去,彼此不拒之千里。不仅是他们母亲,更要成为他们志同道合的朋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