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體經濟新模式登場,勞動的意義被重新定義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七部》(18)

感知新經濟模式的凝聚力與驅動力

當我們強調個體存在的獨立與自由的時候,我們忽略了個體獨立存在的艱難與危險,感知論個體與共體關係的理論充分闡明瞭這個問題,個體之間是細胞與細胞的關係,共體是細胞組成人體的關係。個體經濟與共體經濟的關係完全符合這個概念,細胞獨立存在於體外是艱難的和短暫的,細胞只有在人體中組合性的共同存在纔是長久的,細胞個體只有在共體組織中取長補短、互相支持才能共存,這就是個體組成共體的理論根據,也就是共體具有凝聚力的來由。個體企業無法做到功能齊備,也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個體的殘缺是必然的,所以,個體企業總是舉步維艱,只能在商海的波濤中生生滅滅。

我們也曾試圖將個體企業集合起來共同經營,但我們集合個體企業的理由薄弱無力,於是,集合不是融合,其實質是“聯而不合”,形同當今的聯合國。最多也只不過是搭建一個聯合市場或網絡平臺,大家湊在一起各做各的生意,各發各的財。這種無機的物理式組合是第一代企業聯合體,也就跟人類的社會形式將人們集聚在一起,卻並無讓人與人真正融合到一起一樣,第一代的人類聯合體——社會與第一代企業聯合體——聯合市場性質一樣,均是初級的形式上的聯合,人與人沒有真正的溝通融合、企業與企業並沒有本質上的聯結。最根本的問題是:人與人、企業與企業的目的不同、動機不一、行爲無法達成一致,所以,社會的個人猶如散沙,聯合的企業各自爲營。是什麼原因導致聯而不合、合而不融?這皆因存在的生命倫理在作亂,以生命存在爲前提,融合沒有倫理依據,所以只能合而又散、散而又合。

感知經濟新模式以感知理念爲宗旨,終於找到了一個過渡階段的實用模式——共體經濟新模式,這個模式是以感知論的“共體存在論”和“海洋社會”爲終極目標的當下兼容模式,即以感知存在愉悅爲終極目的的生存階段的過渡模式。在這種倫理前提和指導思想的設計下,各個認可感知理念的企業團體組成一個經營性網絡平臺,對外以共體身份開展經濟活動。當進入共體的企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即網內運轉與網外的經營關係有別,網內屬自身循環,結算規則不同,網外則遵循大市場的規則辦理。

這種融合式的聚集對各個生產經營單位都有益處,各個企業取長補短、揚長避短,這可將個體經營組合成一個巨大的企業,成爲功能全面市場競爭力強大的新興企業團體,共同運作、共同經營、共同存在、共享愉悅是團員企業的共識和宗旨,這種有機聯結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因爲每個團員都得到共體的支持,並使共體充滿了競爭力。

這種新經濟的存在性質改變了勞動者的被僱傭身份,同時也使勞動的性質和意義迴歸本質,即勞動是每一個人完成自己、創造自己、奉獻自己、成就自己的必要過程。與原來的勞動爲生計所驅使不同,現在的勞動爲實現共同的愉悅,這是一個由被動到主動的過程,勞動從被需要到我需要,勞動還每個人尊嚴與價值,勞動價值體現個人的存在價值和存在意義,勞動價值是勞動者的品質所在,勞動價值的體現與勞動者的一切存在活動相關聯,缺乏勞動價值的勞動者是難以存在的,因爲自身將發生身份危機,不勞動的勞動者無地自容。新經濟模式勞動運行的各個環節都公開化和透明化,勞動者的勞動價值展露無遺,這使得每一個人都沒有懈怠的理由和懈怠的可能,當勞動的態度、效率和結果與個人的人性品質緊密聯繫在一起,作爲勞動者的存在是純粹的也是幸福的,不是生計的鞭子在後面抽打着我們,是我們在用勞動的價值證明自己,同時也在證明中取得了自己的愉悅感。

新經濟的勞動生活是牽引式而不是驅趕式,愉悅存在和美好的生活具有無窮的牽引力,它牽引着共體成員們不斷達到新的目標和新的勝景,因爲勞動的成果完全歸於共體的每一個成員,這和經營成果歸於私人和歸於公共的概念完全不一樣,在一個共體中實現局部的成功和完美是大有可能的,因此,這激勵共體中的每個成員的進取與努力,勞動的激情和熱情來自每個人的內心,這和舊體制的被僱傭有本質區別,共體經濟的美好意味着每個人的美好,這種關聯不是空洞的而是實在的,共體經濟模式中的勞動者首先將成爲天下最自信和最有幸福感的勞動者。(接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