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快收起你的期望吧(No.185)

果凍近期畫畫有強烈的逃避情緒,雖然還會主動要求畫,但不敢下筆,對自己很苛刻,不再像以前一樣敢隨意塗鴉,放肆地信馬由繮,到處炫耀自己的“作品”,這引起我的警覺。

問題出在哪裏?兩個方面:

首先,我的心態崩了。我曾以爲輔導作業像吵架,吼孩子吼到腦出血的事,絕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目前雖然沒這麼誇張,但坐在她旁邊一起畫畫的我,臉色是難看的,情緒是低落的,道理是滔滔不絕的,要求也是滿天飛的。

我:把這四個點連起來,就是一個正方形的狗頭啦。果凍:爸爸你看我給你捏的湯圓。

我: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就差一點啦,快過來。果凍:爸爸你看天好藍啊。

我:你要每次畫得和老師不像就哼唧,我們以後就不要畫了吧。果凍:哇哇……爸爸我想看動畫片。

說起來,我對果凍期望太高了。有始有終,接受不完美,不懼怕失敗,有自己獨立特點,它們哪一個都很難,我自己都常做不到,卻幻想此時畫畫的果凍,能擁有這些特質,並在她退縮時,逼迫她做到。結果,自然是臣妾做不到。

這不是我的底線啊,當初報個美術網課,只是想給她找個能獲取快樂的東西,我想她學到啥嗎?我希望通過畫畫培養她高尚的品質嗎?都沒有,但爲何坐在她旁邊時,我的動作就變形了呢?

不知不覺中,我把期望當作了底線。我以爲這麼簡單的事,她一定可以,但她卻並不這麼覺得。當我的期望超越她的水平,我就會橫加干預,當我嚴肅起來,一個信號就傳遞給了孩子,她必須做到,做不到爸爸會不高興,恐懼的情緒佔據了理性帶寬,乾脆不嘗試了,我躲。我逼得越緊,她跑得越快。

看來,我並不是真的相信過程比結果重要,我還是太在意最終的結果了;不是說結果不重要,只是我還沒領悟“副產品”的道理:不追求反而是更高級的追求。

成人才論成敗,小孩子要講努力。每一個輔導作業時吼叫的父母,背後都有一個被過高期望矇住雙眼的靈魂。

第二,果凍見識了真實世界。原來老師畫得這麼好啊,原來我以前都是瞎畫啊。

父母都覺得孩子會比自己強,爺爺奶奶更甚,咱龜孫兒絕對是個天才。畫個圈裏麪點幾個點,嗯,這畫得是奧利奧,好!說個長一點的句子,呦瞧這小思維,太厲害了。失去可貴平常心,變身花式誇獎人。

孩子也不傻,當發覺自己沒那麼好時,打擊就來了,自我否定比外部否定更傷人,失去了主動嘗試的勇氣。

這就是不學習誇孩子技術,長期亂誇猛誇的後果。

咋整?

《How to Talk so Little Kids Will Listen 》這本書說:

事實證明,最能強烈地激勵人的三個因素是自主感(自我導向的驅動力),掌控感(提高競爭的內在動力),和宗旨(認爲我們的行動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

這其實就是美國心理學家Ryan和Deci在七十年代提出的“自我決定論”:自主感(autonomy),歸屬感(relatedness),勝任感(competence)是三個基本心理需求,當它們都得到滿足時,人的內驅力就會動力澎湃。

拿我老婆打麻將舉例,她打麻將自主感很強,想打就打,不想三缺一也不去,能自己選擇。歸屬感也好,固定的幾個高中同學,一邊搓麻一邊八卦,氣氛和諧,關係融洽。從小練就的童子功讓她贏多負少,勝任感也不差,所以她很樂意小賭怡情。

如果缺人,我能湊個數摸兩把,但我得經常分辨下這是8筒還是9筒,我會焦慮沒看出胡啥,還會質疑爲啥它叫國粹,體會不到麻將的樂趣。

你能把我摁坐在麻將桌上,但不能逼我腦袋和注意力融入,我能完成任務,但我馬上也會喪失對任務的興趣。這和我試圖操縱果凍完成繪畫何其相似。

關鍵詞
外驅力 表揚聰明,表揚能力,表揚成就,有條件表揚,過度表揚,沒驚喜表揚,懲罰和獎勵,比較,操縱,控制。結果論,成功論,負面情感鏈接
內驅力 表揚努力和過程,誇在點子上,具體真誠的誇;,提供方法,建議,適當的幫助,觀測難度,分解任務,寬鬆環境,沒有附加條件和明確預期。正面情感鏈接

我和果凍講繪本就很融洽,爲何我允許果凍不喜歡聽就可以把書扔掉跑開,或者一本書講8遍,但對畫畫卻必須要她完成,拍個照上傳給從未見面的老師看呢?這破壞了我和她一起畫畫的樂趣啊。

恐怕從現在起,我要不厭其煩地和她說,你可以不必完成,你想畫就畫,不畫我們去玩別的,我不喜歡老師的畫,我喜歡你現在的作品。你已經很努力,你已經比上次做得好了。

我還要把大象裝冰箱,多想辦法分解下任務,因我偷懶而不主動調整難度,就是對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理論最大的褻瀆。


藏起自己的期望,不去消磨孩子的內驅力,想清楚我希望果凍變成什麼人,每次想講道理時,問下自己,我說的事真那麼重要嗎,父慈子孝,一身輕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