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49/120:爲什麼你需要學習結構化傾聽?

我們都知道不懂傾聽,就沒法有效溝通。

傾聽是溝通的起點,如果沒有辦法聽懂對方表達的意思,甚至聽不全對方提供的信息,是沒有辦法開展有效的溝通的。

在《溝通的方法》這本書裏,脫不花提供了一個非常實用的小工具,叫作“結構化傾聽”。我自己親測有效。

比如,領導走過來說:“你有在忙嗎?”我用脫不花教的方法迴應他:“領導,您請講。”

如何在溝通的時候使用結構化傾聽的工具?

按照本書教的方法,我們在跟對方溝通的時候,要學會捕捉三個信息:第一是情緒,第二是事實,第三是期待。

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的樣子,但如果不是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結構化傾聽的能力,有用的道理就會很容易成爲口耳之學。

聽懂對方的情緒很關鍵。對方有了情緒,我們要接納對方的情緒,要能夠判斷什麼時候對方表達的是情緒,而不是事實。這本書裏面給出了一些“情緒路標詞”,比如說:總是、老是、每次、經常、永遠等,一旦出現情緒路標詞,我們就要警惕對方沒有在表達事實,而是在發泄情緒。

比如,一個孩子對爸爸說:“爸爸,你一直在看手機。” 此時,孩子就是在表達自己的情緒。

事實這部分相對情緒而言是比較容易判斷的。事實是那些不受主觀判斷影響,可考證,可追溯的內容。我們可以用到一個方法叫作“四個W還原法”:When, Who, What, Where。如果能用這4個W還原實際場景,那麼對方所言大概率是事實。

比如下面這句話:

昨天上午(When),我和爸爸(Who)在高鐵站(Where)等着坐高鐵回杭州(What)。

溝通高手往往能夠聽出對方的期待,找出對方內心真正想要得到的東西。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弦外之音”,纔是對方真正表達的意思。

還是剛剛那個玩手機的爸爸的例子,他如果懂得結構化傾聽,他就能聽出孩子的期待是想讓他放下手機,用心陪伴自己。

傾聽三要素:情緒、事實和期待,你都學會了嗎?在接下來的溝通中,不妨試試看這個小技巧:在筆記本上劃分爲三攔,第一欄是情緒,第二欄是事實,第三是期待。訓練一週下來,看看會有什麼不一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