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不大的父母》:父母長不大,孩子就會受傷

文/學乃身之寶

心理學認爲,心理創傷的代際傳遞,是普遍存在的。

也就是說,當我們承認原生家庭對個體存在的影響時,也就“默認”了創傷的代際傳遞。

美國心理學家傑拉德·弗洛姆對創傷代際傳遞是這樣描述的:“祖輩或父輩經歷了許多事情,但是他們沒有表情;我們有許多情緒,包括抑鬱、焦慮或者恐懼等,但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上述的“表情”,指的是表達情緒、情感。

意思是說,把幾代人結合起來才能讓我們(包括祖輩、父輩)知道自己在經歷和體驗着什麼。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心理創傷在一代人發生了以後,會影響下一代,甚至影響下下一代。

那麼,這種心理創傷的代際傳遞現象怎麼才能終止呢?

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哈佛大學賴肖尓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加藤諦三的《長不大的父母:如何終止家庭創傷》(簡稱《長不大的父母》)一書給了我們答案。

書中介紹了家庭創傷的產生是因爲父母成爲了家人依賴症的患者,並把自己對孩子的依賴誤認作愛,這種愛使孩子痛苦一生。

這樣的父母,其實就是長不大的父母,他們的內心依舊是一個愛撒嬌、缺乏責任感,且依賴心極強的小孩,當成人的社會無法滿足他們的幼兒式願望,他們就把這些慾望投射到親子關係,造成“親子角色顛倒”現象。

在加藤諦三看來,顛倒親子角色的父母從不認真面對現實,並嘗試解決問題,他們只是通過牽連孩子的方式來化解內心的衝突,結果不僅讓孩子喪失了童年的快樂,還會給孩子的底層人格留下陰影,影響其終身,而且這種不良的相處模式代代相傳。

今天的文章,我將結合《長不大的父母》這本書的內容,來具體說說如何終止家庭創傷。

1.長不大的父母,成爲“家人依賴症”患者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啃老族”,說的是長大後有謀生能力,還要依靠父母養活自己的那些年輕人。

其實,還有“啃小族”,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長不大的父母”。

加藤諦三在書中指出,小時候沒有被愛過的人,即便長大,身上還是會殘留着想任性撒嬌、爲所欲爲的慾望,他們的內心依舊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而且,這樣的父母在社會中無法得到能給他們帶來補償性滿足的事物,比如金錢、名望等,於是他們便嘗試從身邊的某個人身上尋求補償性滿足,比如配偶,但如果配偶也無法滿足後,他們就只能把目標放在孩子身上了。

也就是說,那些長不大的父母,很容易產生強迫式的戀子情結,導致自己無法離開孩子,進而成爲“家人依賴症”患者。

比如,有些媽媽會和孩子說“只要你過得幸福就好了,媽媽怎麼樣都無所謂”,還有那些一直告訴自己“只有家人才有價值,只有孩子纔有價值”的父母,他們其實是在逃避現實社會無法滿足自己需求的現實,把親子角色顛倒變成一種強迫行爲,來緩解內心的焦慮。

可見,那些長不大的父母,他們把自己的期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以逃避“我是一個缺愛,沒有自信的人”的現實,而這也是他們依賴孩子的真正原因。

2.“親子角色顛倒“是通過牽連他人解決內心衝突的方式

正常情況下,孩子向父母撒嬌纔是合乎情理的,但長不大的父母,會向孩子撒嬌,而這就是“親子角色顛倒”。

顛倒親子角色的父母,他們依賴孩子的目的,是藉助孩子來化解自己內心的衝突。

前面說了,長不大的父母,是內心缺愛,非常自卑的人,他們爲了逃避自卑感,需要有人認同自己,於是他們只能把這個期待放在孩子身上。

只是這樣的期待是不切實際的,因爲孩子沒辦法時刻滿足他們的需求。

正如加藤諦三在書中說的:“依賴性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是一種自戀式的需求。具體表現爲希望'自己'能得到誇獎,希望所有人都關注'自己'。”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父母已經喪失了把自己作爲一個重要的人的能力。他們的內心極度空虛,缺少存在的意義感。

就像前面說“只要你過得幸福就好了,媽媽怎麼養都無所謂”的媽媽,其實是她自己無法忍受自我存在的無意義感,她需要依賴孩子,以體現自己的價值。

可見,依賴孩子的父母,在把孩子作爲化解內心衝突的一件工具。

3.父母長不大,孩子會受傷

當父母長不大時,孩子就會受到傷害。

加藤諦三在書中指出,顛倒親子角色的父母,在面對與自己權力、力量、地位不對等的孩子時,容易表現出依賴、強迫、操控、隱形虐待、施恩圖報、假性互惠等行爲,而這些行爲,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爲不利的。

其一,依賴與控制。

長不大的父母依賴孩子的背後,其實是控制,而這會導致“敵對性依賴”的關係,因爲被控制孩子不會按照父母所設想的那般行動。

就像那些把孩子作爲自己一切的父母,他們一邊依賴孩子,試圖從孩子身上尋求愛,一邊會以“愛”的名義要求孩子聽自己的話,當孩子達不到他們的要求時,他們會特別憤怒,進而對孩子產生敵意。

與這樣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內心是極其矛盾和焦慮的。

其二,隱形虐待。

顛倒親子角色的父母,他們對孩子還會實施隱形虐待。

比如,當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意願行動時,他們爲了緩解內心的煩躁,會說“不愛你了”或“不要你了”等威脅孩子的話,而這就是一種隱形的虐待。

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就像貓虐殺老鼠一樣——貓先設法讓老鼠無處可逃,使其成爲自己的玩物,然後再肆意欺負老鼠,很容易變得焦慮不安,沒有安全感。

其三, 施恩圖報。

顛倒親子角色的父母,只有通過“施恩”於孩子,才能與孩子維持親子關係。

因爲他們不懂得怎樣與人交流,所以只會和孩子說:“你跟其他人不一樣,你很幸福。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多麼不幸,而你過得多好呀。”

而這種喜歡“施恩”於孩子的父母總是試圖讓孩子覺得自己很“愚蠢”,所以,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自卑,自我價值感極低。

其四,假性互惠。

有些顛倒親子角色的父母,還會向孩子吹噓:“我討厭腦子不好使的人。"同時,他們還會不斷向孩子強調,並讓孩子覺得“我是一個腦子不好使的人”,使孩子陷入“如果不依靠父母,就活不下去”的境地,而這就是一種假性互惠。

其實,這樣的父母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消除自己的無價值感、焦慮、對愛的飢渴感、無力感、在社會上的自卑感等等,而和這種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很容易自我懷疑和自我厭惡,進而失去自我,最後也成爲一個不自信的人,這就實現了心理創傷的代際傳遞。

4.父母需要真正成長,才能終止家庭創傷

正如很多人說的,父母並非一生下來就是父母,也不是獲得了父母的身份就會變得成熟有擔當。

而要終止家庭創傷,就需要父母真正成長。

首先,父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因爲意識到問題,就是改變的開始。

長不大的父母,如果想終止家庭創傷,首先要意識到自己在育兒過程中,是存在問題的。

就像加藤諦三說的:“許多人其實在心理層面還無法成爲一個合格的父親或母親。但在現實中,這些人卻結了婚,在肉體上成了他人的父母。”

所以,顛倒親子角色的父母,要理解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承認自己在育兒時是幼稚的,這樣纔有可能終止家庭創傷的延續。

其次,父母敢於直面內心的衝突。

那些長不大的父母,其實是因不敢直面現實而選擇退縮,不敢直麪人生的戰場而選擇退縮,所以,如果他們想要改變,就要鼓起勇氣直面現實或真相——“我無法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贏到最後,我是一個沒有自信的人”。

當然,這個很難,但卻是值得的。

再次,父母在現實社會中實現自我成長。

當長不大的父母能夠直面真相後,就需要走出家門,踏進真實的現實社會中,進而實現自我成長,因爲他們要把注意力從家中移開,這樣才能不再依賴孩子和控制孩子。

當他們與孩子之外的人建立關係後,就會體驗到被認可、被信任,以及被愛的感受,這樣他們的心就不再那麼焦慮和空虛了,而這就是自我成長。

當然,作爲成人的子女,如果父母不願長大,就要想辦法逼迫父母成長——離開父母,然後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學會享受人與人的不同,進而獲得幸福。

寫在最後:

父母不止帶給我們愛,還可能帶給我們傷害。

顛倒親子角色的父母,並不是真的把家人看得很重要,而是爲了藉由家人來滿足自己的幼兒式願望。

如果父母能夠意識到這些,他們的孩子一定可以成長得更加健康,不僅如此,父母自身也能實現進一步的自我成長。

如果你是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如果你是成人孩子,和父母相處的過程中感受到傷害,《長不大的父母》這本書可以幫你找到痛苦的源頭,進而過好自己的人生。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