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我是女性》:不願放手的母愛,很可能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文/學乃身之寶

知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老師曾說:“所有的愛都指向親密,唯獨父母對孩子的愛,指向分離。”

這說明,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是讓孩子獨立,然後離開自己。

只是很多父母做不到,尤其是母親,她們不願放手,而這不願放手的愛,很可能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侯玉珍老師在其著作《因爲我是女性》中,給我們詳細解釋了母親對孩子人格的決定性影響,特別是女孩,受其母親影響更加深遠。

侯老師認爲,和母親關係的好壞,會在日後女孩與他人的關係,尤其是與伴侶及孩子的關係中再現,也會在工作中呈現出來。女孩的性格、情緒、行爲模式、關係模式,等等方面都受到母親的影響。

書中給我們介紹了多種類型的母親,比如,共生的母親、消失的母親、自戀型的母親、無迴應的母親,以及拒絕型母親等等,一一給我們呈現母親這個角色,對孩子養育的質量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今天的文章,我將結合書中共生的母親,來說說這種令人窒息的母愛,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以及如何走出這樣的“命運輪迴”。

1.共生的母親,窒息的孩子

匈牙利病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瑪格麗·馬勒,把6個月前的嬰兒期成爲正常共生期,而之後的共生就是不正常的,即病態共生——無法區分“你是你,我是我'。

共生的母親,就是想和成人的孩子有一種融合的感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沒有心理邊界。

侯老師在書中也指出:“嬰幼兒和媽媽的共生是健康的,但如果媽媽很依賴孩子,把孩子作爲自己生命的全部,那麼,媽媽在心理上就和孩子建立了一種'共生幻想"的心理契約。本着契約精神,孩子也需要把媽媽當成自己生命的全部——這就是'共同依賴"的關係”。

就像電影《黑天鵝》中的媽媽和女兒妮娜就是這樣一種病態的共生依賴關係。

妮娜和媽媽相依爲命,媽媽把她當作自己生命中的一切,還把她當作嬰兒一樣照顧和控制,比如,幫女兒檢查身體、幫女兒剪指甲、不允許女兒有私人空間,等等。

妮娜媽媽把妮娜當作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可以隨意指揮和操控,而對於妮娜來說,她的自主和獨立,將被媽媽視爲拋棄和背叛,最終,妮娜用結束生命的方式與媽媽“分離”。

可見,這種共生依賴,會讓孩子窒息,無法活出真實的自己。

2.共生依賴的形成,更多是媽媽有嚴重的創傷性體驗

侯老師說:“有共生依賴,就有共生絞殺。共生絞殺的母女關係,導致女兒無法活出自我。”

那麼,爲什麼媽媽要和孩子共生依賴呢?

侯老師給出的答案是,共生的媽媽在早期有嚴重的創傷性經歷。

也就是說,媽媽在嬰幼兒時期,沒有和她們的媽媽建立穩固的情感聯結,也無法在伴侶身上得到無條件的愛,所以才與自己的孩子共生,以滿足自己缺失的愛。

就像電影《黑天鵝》中妮娜的媽媽,雖然影片沒有具體介紹其童年的經歷,但她的婚姻是不幸福的,她的伴侶,也就是妮娜的爸爸是缺席的,她經常強調一句話:“我因爲生下你而結束了舞臺生涯的。”

這裏我們可以感受到她作爲母親傳遞出來的絕望,女兒在她心目中就是她的承襲,在她眼中,就是她自己的作品,是她實現自己芭蕾夢想的工具,也成爲了她的精神傀儡。

其實,如果妮娜的父親和她們母女一起生活,情況或許會好些,因爲妮娜可以處在三元關係裏(她,爸爸和媽媽),而這可以讓她有空間來自我成長。

另外,很多共生的媽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爲是有問題的,她們堅持認爲自己是愛孩子的,就像妮娜的媽媽,經常喚妮娜爲“寶貝”,她覺得自己的一切都是爲了妮娜。

只是這樣的愛,妮娜感受到的是控制,她忠誠地做媽媽心目中完美的女兒,但真實的她,並非完美,也不可能完美,因爲沒有完美的人,於是她只能壓抑媽媽一直禁忌的慾望,窒息地活着。

可見,共生的媽媽,因爲無法面對自己內心的問題,用孩子作爲工具;無法滿足做內心的需求,用孩子來填補。

就像侯老師說自己見過的很多來訪者,她們一生都在給媽媽提供支持和愛,媽媽生命中缺失的愛需要女兒的養育來彌補,這時媽媽就變成了孩子,而這也就形成了代際傳遞,像一種“命運輪迴”。

3.擺脫不願放手的母愛,從學會分離開始

既然共生依賴的關係,是病態的,就應該被打破,那麼,作爲孩子,該怎麼擺脫不願放手的母愛呢?

侯老師在書中給我們介紹了七個步驟:

第一步:分離·保持自己的心理邊界;

第二步:哀悼·直面失去的母愛,找回真實的情感;

第三步:自愛·療愈母愛的缺失;

第四步:和解·重建健康的母女關係;

第五步:認同·尋找真實的自己;

第六步:發展·成爲更好的自己;

第七步:突破·成爲獨立而自由的女性。

在我看來,上述七個步驟,可以歸結爲三個步驟,即學會設限、接受現實和自我成長。

也就是說,作爲孩子,想要擺脫令人窒息的母愛,首先要學會設限。

學會設限,就是要與母親做到心理上的分離。

做到這一點不容易,因爲孩子心理上的獨立會激發媽媽的創傷體驗,媽媽會覺得自己被孩子拋棄了,會讓她崩潰,進而陷入無法控制的恐慌中,所以她會尋找一切力量阻止孩子獨立。

就像妮娜的媽媽,會用憤怒來讓逼迫女兒喫下她買的慶祝蛋糕,所以妮娜很難擺脫媽媽。

侯老師在書中給我們介紹了,與媽媽劃清心理邊界的四個步驟:覺察、反思、拒絕和表達。

後來的妮娜也學會了拒絕和表達,她不顧媽媽的反對和好友出去玩,也敢拒絕媽媽,不讓媽媽進自己的房間,這些行爲都在表明,她在改變和成長。

其次,要接受現實。

作爲孩子,大多想通過設限來讓媽媽改變,但很可能會失敗,這時就要接受現實,即接受自己有一個不會愛自己,還喜歡用愛的名義來控制自己的媽媽。

當然,接受這樣的現實,是艱難的,因爲誰都渴望母愛,但唯有直面現實,才能走出痛苦。

可惜的是,影片中的妮娜無法接受現實,她曾試圖開始自己的生活,但她擔心自己破壞了她與媽媽建立的契約平衡關係,那種強烈因背叛而產生的自責和內疚感,讓她一生致力於成爲完美的女兒,滿足媽媽內心的期待。

再次,要自我成長。

自我成長,其中最關鍵的是學會自愛。

侯老師說,自愛首先是自我接納,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這樣才能真正愛自己,然後是自我取悅和自我關懷。

其實,自愛就是告訴自己“自己是足夠好的,是值得被愛的”,這纔有能力化解母親曾經帶來的傷害,進而有勇氣用真實的自己與現實生活聯結,以重建健康的人際關係,包括母子關係。

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對自己有耐心,成長之路雖然艱難,但確實值得的。

寫在最後:

其實,擺脫令人窒息的母愛,更多的是需要精神獨立。

侯老師認爲,精神獨立有三個重要的部分:

其一,精神獨立意味着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且能去踐行。

其二,擁有自己獨立的觀點和思考能力且能自我反思。

其三,擁有一個勇敢的心,敢於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敢於挑戰世俗不合理、不公平的規則。

當然,這種精神獨立,也意味着一個人的內在自由——不被過去束縛、不被自我束縛、讓情感流動、表達自我。

對於影片中的妮娜來說,或許她放棄那個拯救母親的幻想,才能擁有精神獨立和自由,進而成爲自己—一個混搭白與黑的女人。可惜的是,她沒有放棄。

《因爲我是女性》這本書雖然針對的是女性,但對於沒有被母親好好養育、好好疼過、愛過的男性來說,同樣適用,因爲自我救贖之路,都是相通的——學會透過母親看見自己,聯結關係療愈自我,擁有精神獨立和自由,成爲更有力量的自己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