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爲什麼會受騙》:從心理認知層面看騙與被騙

說到受騙,多數人都不陌生,無論是自己、親友,生活中都聽說或遇到過形式多樣的騙局,從高回報集資到電話詐騙,再到網絡時代的殺豬盤、貸款詐騙、刷單詐騙等,層出不窮的陷阱背後,本質上都是詐騙者們依靠口才編造故事,激發人們的慾望、恐懼,操控受害者的信任感,讓人一步步踏入他們早就織好的網。騙子有哪些特點?什麼人容易受騙?每個騙局背後有哪些共通的心理學原理?

心理學博士瑪麗亞•康妮科娃的《我們爲什麼會受騙》,通過對大大小小知名案例的剖析,讓我們看到,當局者迷,根本在於詐騙者精心策劃的每一步,都利用了人類共有的心理認知與思維的弱點,只有瞭解並覺察到這些弱點,才能及時識破騙局並止損。

康妮科娃畢業於哈佛大學,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她是《紐約時報》暢銷書《福爾摩斯思考術》( Mastermind)的作者,爲《科學美國人》撰寫心理學專欄,在《大西洋月刊》《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觀察家報》等多家知名媒體上發表文章。

騙子的心理特點

正如狼外婆的故事,騙子都善於僞裝,看起來真誠友好的外表下,慣於欺騙的人都有着共同的心理特點,即黑暗三角人格。

黑暗三角人格特徵指精神變態,自戀和馬基雅維利主義。

精神變態意味着從根本上缺乏對其它人的同情心。精神變態者在面對讓大多數人感到震驚事物時,顯得極端冷漠無情。

自戀會導致浮誇、自命不凡、自我膨脹、過高的價值感和操控他人等。自戀者會不擇手段地維護自己的形象。

馬基雅維利主義者會利用蓄意的、有策略的手段從他人身上攫取利益。

詐騙者常常同時有黑暗三角人格,他們喜歡操控他人,對他人的痛苦無動於衷,爲了獲利可以隨意利用別人的善意和信任。

怎樣的人容易受騙?

發覺自己被騙時,人們總會陷入懊悔自責,怕被貼上笨、貪心、容易衝動等標籤,也並不希望別人知道。其實,欺詐的實施依賴的是人強烈的“趨利避害”和改變現狀的願望。所以,與我們通常認爲的不同,比起年齡,閱歷和受教育程度,處境是更重要的因素。

即便是冷靜理性的人,遭遇生活鉅變時都會變得更衝動和情緒化。畢竟,當生活跌入低谷,急於擺脫纔是人之常情。而此時,平日看上去可疑的提議也顯得格外誘人。所以當處於失業、離婚、傷病或其它人生變故的階段,需要特別警惕“天賜良機”。

脫離熟悉的生活環境也是容易受騙的因素之一。令人意外的是,在特定的騙局面前,連騙子也在劫難逃。作者在第一章《騙與被騙》裏說,有一類騙子,專門找眼高於頂、自命不凡的同行下手。

人人都可能被騙,提醒我們如果不幸被騙,不必苛責自己。絕望脆弱之時最易受騙,讓我們重新思考如何應對多舛的命運。

讓人身陷騙局難以自拔的思維弱點

俗話說,天上不會掉餡餅。當有些事太好,好得不像真的,很可能就是假的。但如果好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們又會僥倖地想,我已經等待/努力這麼久了,好運也該來了。有時,正是這種矛盾的想法,讓人陷入騙局。作者在序言中寫道:畢竟,我們自己騙自己纔是最有效的。

從最初被騙子盯上,到一步步被引導着越陷越深,每個階段都有“自己說服自己”的認知思維誤區。

比如曝光效應,即熟悉會導致好感產生。騙子通過收集到的受害者信息,假裝與其有相似的好惡或共同的圈子,博得受害者的喜歡,越喜歡就越願意透露更多自己的信息,如此循環。

心理學家扎榮茨關於人類情緒本質的研究表明,情緒反應往往是我們的第一反應。當詐騙者編造出有力的故事、描繪誘人的幻象,頻繁喚起人心中的貪婪、憐憫等情緒,情緒被喚醒後,注意力會密切集中在喚起情緒的事物上,對其它一切視而不見。此時再趁熱打鐵,強調要立即行動,讓人沒時間冷靜下來理性思考。

預期情緒,即我們預料自己如果採取某種行動就能感受到的情緒。預期後悔情緒會讓我們繼續做正在做的事;預期緊張情緒會讓我們避免做任何會導致緊張的事情;預期愧疚情緒則會讓我們儘量避免愧疚產生。它們都讓人強烈傾向於保持現狀。這也解釋了在各種投資騙局裏,只要安排托兒假裝撤資,卻又追加投入,就能吸引更多真正的投入。

行騙能成爲最古老的行當,在於人的情緒情感能被操控。注意細節,保持客觀,用邏輯壓制感情,避免受困於主觀情緒。作者在書的最後,揭示了防騙祕訣。儘管知易行難又是人類一大弱點,書中取自新聞及採訪的大量真實案例,或許能幫我們在騙局面前嗅到些許熟悉的味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